罕额依之谜

罕额依之谜

发布时间:2016-07-23


罕额依古遗址位于丹巴县东北约7公里的中路乡,这里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处适宜人居的富饶之乡。自古以来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衍,谁也未曾想到脚下埋藏着惊人的秘密。大自然用它特有的方式,将三千年的文明遗迹保存于地下,而它只有静静地沉睡等待,等待考古队来揭开罕额依三千年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1987年夏,州文物普查队在中路乡发现了石棺墓,1988年秋,四川省文物普查办公室在刹拉科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命名为“罕额依遗址。”1989-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州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一年又两个月的科学发掘。罕额依遗址文化堆积厚3-8米。出土物分遗物、遗迹两类,遗物中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根据其使用功能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三类;遗迹有石墙房屋基址、灰坑。罕额依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斧、錛、凿、簇、穿孔石刀、矛、网坠、纺轮等;生活用具有双耳罐、单耳罐、深腹罐、鼓腹罐、瓶、钵、杯、骨梳等;装饰品有铜手镯。遗迹中有10余座石墙房屋基址,另有8个灰坑。由于大渡河上游丹巴县遗址的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出“罕额依文化”的命名。

罕额依遗址的发掘,让沉睡地下几千年的辉煌文明展示在人们面前,当你面对厚重深邃的远古文明,震撼之余又觉得尚有一些不解之谜。

罕额依遗址的发掘者根据对典型陶器的分析、对比,将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的陶器以饰细绳纹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厚重,以罐、瓶居多,大致距今5000-4500年;第二期出现较大变化,遗存的陶器以素面或磨光的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罐、钵居多,新出现双大耳罐、壶、杯、纺轮等器物,较晚阶段出现圈足器,大致距今4500-4100年;第三期遗存的陶器以饰粗绳纹的夹砂灰陶为主,器形以钵、罐为主,有少量圈足器和凹圜底器,陶器钻孔现象增多,大致距今3800-2000年。遗址出土的陶器始终以平底为主。罕额依遗址出土了大量细石器和为数较多的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细石器在选料及制作及加工方面较为独特,器形不规整。罕额依遗址的发掘者在发掘简报中指出:“罕额依的遗存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同时又有某些相似的文化因素存在。”同时还指出“罕额依遗址的出土遗物特别是陶器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周边地区同时期古代文化遗存的崭新面貌。”丹巴是白云母产地,泥土中杂有大量云母片,罕额依遗址中的陶器用含有云母片的泥土为原料烧制而成,故出土陶器的陶胎中均含有云母片。陶器的制作原料有别于周边地区。基于罕额依的遗存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有相当大的差异,特别是陶器迥异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遗存的认识,有的研究者推测遗址中出土陶器的制作技术是当地产生发展起来的,认为罕额依文化是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文化。因此,推测罕额依文化是土著文化。也有学者认为罕额依文化不是土著文化,而是源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受甘青地区的影响产生发展起来的。罕额依文化是土著文化还是受甘青地区影响产生的文化目前来说还是千古之谜。

五千年前罕额依先民创造了令人惊叹不已的文明,创造罕额依文明的究竟是什么民族?有的学者根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献公时代(前384-362年)秦国势力向西拓展,西北河湟地区的羌人畏秦之威,向南迁徙进入藏彝走廊地区,故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民族源于我国西北南下的氐羌人群。丹巴地处藏彝走廊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因此推测罕额依古代居住的人群来源于西北南下的氐羌。罕额依遗址的年代大致距今5000-2000年,考古发现证实在5000年前后已经有人群在当地生活,早于史书所记载的羌人南下的时间,因此有学者认为古代罕额依的居民来源于当地的土著。另外有学者还认为罕额依古代的民族是西北南下的氐羌人群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的。罕额依古代的原始居民是西北南下的氐羌还是当地的土著?或者是两者结合形成的?目前没有定论。

罕额依遗址另一引人注目的是房屋基址。遗址中出土了10余座房屋基址,全都是石墙房屋,而且全是平地起建。並且在第一期最早的地层发现石砌房屋,碳14断代测出罕额依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大致距今5000-4500年,即是说在5000年前后罕额依人已能用石块砌筑房屋,掌握了精湛、高超的石砌技术。令人不解的是,整个藏彝走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建筑结构早期有木骨泥墙,为圜底式或半地穴式,后期出现了地面建筑、石墙房屋。藏彝走廊西部澜沧江上游的昌都卡若遗址发现房屋基址28座,早期的房屋建筑为圜底式或半地穴式,结构为木骨泥墙,晚期出现地面建筑、石墙房屋。东部岷江上游的营盘山遗址发现房屋基址20座,均为地面建筑,结构采用木骨泥墙形式。中部的大渡河上游的金川刘家寨遗址出土房址16座,早期为方形木骨泥墙房址和圆形柱洞式房址,晚期出现方形石墙建筑。藏彝走廊地区乃至青藏高原古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居住方式大致分为三期:早期为半地穴窝棚式;中期为半地穴棚屋式;晚期以地面建筑为主。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罕额依遗址出土的房屋基址没有发现半地穴式的窝棚,唯有建于地面的石墙房屋。这些用片石砌筑的石墙房屋仿佛从天而降,令人大为震撼。是否意味着罕额依古代居民的居住方式的演进发生突变,越过了早期、中期的发展环节,跨入了地面建筑为主的阶段?罕额依古代先民掌握的先进的石砌建筑技术从何而来?

中路乡的山坡、台地上遍布古代遗留下来的石砌碉楼。中路乡又是大渡河上游最主要的石棺葬分布区之一,地下埋葬大量石棺墓。罕额依遗址中及其周围都有大量石棺墓分布,遗址右侧断崖上出露50余座石棺,有学者认为这里是罕额依遗址第三期居民的公共墓地。罕额依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路呈现出碉楼、石棺葬、古遗址三者同时存在一地的独特现象。青藏高原地区碉楼与石棺葬分布区重合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碉楼、石棺葬、古遗址三者重合的现象则十分罕见,这是青藏高原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处。有的研究者认为碉楼、石棺葬、古遗址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与相同的文化因素,碉楼、石棺葬源于罕额依遗址,并推测中路是大渡河上游碉楼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