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草地上的“加减法”

红色草地上的“加减法”

发布时间:2016-10-21

    雨雪过后的若尔盖大草原河水猛涨,不少低洼处积满了水,远远望去,仿佛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水草沼泽地。“这里生态环境好,来年的藏家乐更有盼头。”坐在漂亮的藏式新屋门前,谈及下一年的打算,66岁的牧民巴甲劲头十足。

  10月13日,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来到若尔盖大草原。大草原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坚韧与伟大,也注视着如今这方红色热土上的新理念、新变化、新发展。

  “红色的草地”

  十大元帅九位走过这里

  位于川西北高原的若尔盖县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64%。据该县史志办副主任徐绍勇介绍,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难历程大部分在若尔盖县境内,留下了著名的巴西会议会址、包座战役旧址等革命遗迹。

  巴甲住在若尔盖县班佑乡班佑村,这里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经过的第一个村寨。10月13日,班佑乡213国道边,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雄伟挺拔,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近800名战士长眠于班佑河畔。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皆由若尔盖县出川入甘,若尔盖也是四川省境内红军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过的县,开国“十大元帅”中有九位从此经过。

  生态加减法

  越来越多的黑颈鹤飞来

  10月13日,湿地保护员莫郎在若尔盖湿地核心区巡查时,又发现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这两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水位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黑颈鹤飞来了。

  黑颈鹤数量增多,折射若尔盖生态环境的改善。若尔盖县环保林业局副局长巴香告诉记者,2009年若尔盖湿地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近3万公顷。这个被誉为“亚洲之肾”的湿地内,3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有200个以上一度完全消失。众所周知的花湖,面积从318公顷减少到215公顷。

  自2011年国家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来,若尔盖县开始大力实施以草定畜,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

  在班佑村当了20多年村支部书记的扎西说,目前,全村三分之一的草场被划入禁牧草场,三分之一的草场推行草畜平衡。当地一些村寨还把限制牲畜数量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每人限养20头牦牛。

  数据显示,2011年,若尔盖牲畜超载率为100.5%,2015年底,这一数据下降到28.3%。若尔盖县农牧水务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开章说,这相当于4年间,全县减少了25万多头牦牛。

  为保护湿地,若尔盖还做起更多“加法”——运用填沟、治沙、灭鼠、修建生态坝等方法,让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今年8月,若尔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这是阿坝州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花湖的面积也增加到650公顷。

  产业加减法

  牦牛少了收入反倒增加

  长期以来,若尔盖牧区以牦牛数量论英雄。如今,牧民的牲畜数量减少了,但实际上,很多人收入不减反增。

  李开章说,全县牧区正在大力增设牦牛冻精改良点,加大畜种改良力度,优化畜群结构,改良后的牦牛产奶量达到过去的2-3倍;同时,通过鼓励建设标准化牲畜暖棚、人工种草等方式,减少牲畜死亡率,提高牲畜出栏率,扩大养殖效益。

  巴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牦牛市场价每头约3000元,原来养300头,每年出栏20头,毛收入6万元;如今牦牛存栏量虽然只有200头,但家里多余劳动力转产搞骑马旅游和接待,一年就有5万多元收入,禁牧的53公顷多草场,政府补助每年也有6000元。算下来,全家收入还增加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班佑村率先成立兴牧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了集骑马、吃藏餐、住藏家于一体的旅游接待。“合作社收入的20%用于村集体经济,80%用于村民分红。”扎西透露,去年全村有25万元分红,今年预计有70多万元分红,“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1万元。”

  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减少当地畜牧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切实提升牧民收入。若尔盖县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尕玛汪清介绍,国庆7天,若尔盖各景点累计接待游客86696人次,同比上升34.7%;旅游收入7479.05万元,同比上升33.4%。

  明年初,巴甲也准备让大儿子阿让开个藏家乐,让游客来吃酸奶和手抓肉,体验草原藏家风情。“明年,会有更多游客来看草原和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