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语,简单地说就是西藏的卷轴画。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时期,对于藏传佛教僧尼们来说,唐卡乃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用具,礼拜唐卡可获功德,同时也要通过观看唐卡,引发关于佛像义理的联想。
同样地,在家信徒也要请画师绘制唐卡并加以供奉,有人还亲自作画,奉献给寺院装饰殿堂。最壮观的则是节日和法会时的晒佛仪式了,僧人们将寺院中珍藏的唐卡取出郑重展示,向民众及香客展现净土世界的光辉,佛陀祖师的伟大,或说或唱,载歌载舞,场面隆重而盛大。平常室内供奉用的唐卡一般不逾一米,但晒佛时展开的巨幅唐卡能够铺满整整一面山。
唐卡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除以佛教为主外,历史、民俗、天文、历算、藏医药、人体解剖图等皆可入画,具有宗教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被国内外人士称为“青藏高原的大百科全书”。
正在绘制唐卡
唐卡的创作过程非常讲究、复杂。绘制前要向活佛问卜,选择吉日,沐浴净身,焚香祷告,一边诵经,一边备料。然后经过准备画布、定位起稿、铺底着色、精心勾勒、描银铺金、开光加持等过程。绘制一幅简单的唐卡需十几日至几十日,绘制复杂的唐卡要数月至几年。唐卡须用纯天然颜料,因此,性能稳定,色彩保持的时间很长,可以几百年不变色。
唐卡画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光是孤零零地放上一些神灵人物,还需要一些细节将他们联系起来。莲座、光背、祥云、花蔓以及其他装饰纹样等都能很好地起到这样的作用。尤其在那些受到汉地绘画影响的唐卡作品中,金碧山水与奇花异草是最常见的背景装饰题材。同时,这些装饰也有着一定的宗教含义。例如,在表现佛国净土时,琼楼玉宇、宝池净莲与灵鸟都是不可或缺的。唐卡画面上还会有一些小小的点缀,例如表示美好寓意的七宝、八吉祥,位于本尊下方、表现对他的敬意的供品等等。唐卡艺术发展到今天,流派众多,新人辈出,技法不断出新,作品异彩纷呈,广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奇葩。
画师在绘制唐卡前需得沐浴、焚香,并针对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密咒念诵和祈祷吉祥。画完以后,由高僧活佛开光加持,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长期供奉,以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或被超度到极乐世界,而证得无上正果。
除了它独具的艺术天赋而外,藏传佛教中的各大宗派的祖师都赋予唐卡活生生的生命,并亲自制作,同传法一样,非常神圣地把唐卡及其绘画艺术代代相传,世世承袭,承传人都把唐卡视为是有生命力的佛、是师尊、是三宝。一个熟练的画工完成一幅成功的唐卡,至少需要一到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结了唐卡画师的血汗与众神的护佑。
唐卡是以各色天然矿物颜料及金、银(画面的金色部分以黄金制成,银色部分以白银制成)、珊瑚、珍珠等珍贵原料,勾线着色后,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活佛念经加持。
绘制唐卡的颜料由纯天然的矿物制成,色彩鲜艳、历久弥新
作为绘制重要环节的“描金”必须使用金汁,而金汁则是由大量金箔和金片制成
唐卡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绘制工艺上,一幅好的画作通常要花费画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勾勒线条、上色、上金,每个步骤都很费工夫,心急不得。同时,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乃至上千年,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