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派源流>>萨迦派

发布时间:07-28

远离四种执著(04)

        

         在接受佛法教授时,首先要生起正确的动机,要为度化等虚空如母有情而来听闻此教法,有这样的菩提心便是正确的发心。

        「远离四种执著」是萨迦派中非常重要的教授,它乃文殊菩萨亲传萨迦初祖──萨千贡噶宁波,这个教授包含四句偈颂:
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无菩提心;
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
        先前已探讨过第一至第三偈颂,于此再简要综摄这三偈颂的含义:
        第一偈颂:「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此偈颂要我们脱离下恶道的极苦,而趋入上善道之快乐。循此偈所言,人需捨弃所有恶行,并精进地修习善行。虽然如此修习已是难能可贵,但仍属下士道之作为,因其最终结果仍在三界中轮迴,此属最基础或较低层次的心灵之道。
        第二偈颂:「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此偈颂说明不仅下恶道有苦,上善道本质上还是苦,只是上善道的苦虽较为细微,但就终极来说,因为诸行无常,万物迁变不息,一切现象皆是无常而无永恒性,故究极言之,世间本质仍是苦。
        第三偈颂:「若执己目的,则无菩提心。」纵使已出离轮迴,若仅希求自我解脱安乐,则仍不具菩提心。人必须为众生培养爱心、慈悲心,因他们皆曾为我们过去伟大慈爱的父母亲;所以,我们不该置他们的死生轮迴于不顾。
        今天主要探讨的是第四偈颂:「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其意义为虽经由修习第三偈颂,而能生起相对的菩提心,但仍可能执现象为「实有」,因此容易堕入「恒常」或「断灭」的边见。一旦执持一端为实,则无法获得真正的证悟。故欲对治执持实有之心识,必须修习「止」与「内观」两法门。
        通常次序是先修禅定,再修「内观」,因为若不修禅定,则当下心念非常浮躁,会产生各种杂念,在此杂乱心之下便无法正修内观。所以,虽然断除习气最快速有效之方法为「内观」,而其前行则应先修习专一之禅定(止)。此偈颂的修法共有三次第:止、内观、止观双运。
        一、止(禅定)
        第一步先修禅定,而修禅定需依一无碍禅修之处所,亦即找一个没有内外违缘,能带来心灵宁静与愉悦之处。身体坐姿则是:双盘金刚跏趺座(又名全莲花座),手结禅定印,舌尖轻顶上颚,脊椎正直,双眼半閤,此为禅定之正确姿势。
        至于修「止」,主要有缘外物与内相两种方法,唯对初学者言,缘外物而修比较容易进入禅定状态,最好是藉助佛像或塑像;佛像不仅可依之修定,还能积聚广大功德资粮。若不缘佛像则观内在佛影相亦可,可观想释迦摩尼佛坐于莲花月轮宝座上,一面二臂呈金色,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身著三法衣,金刚跏趺坐。无论是外观佛像或内观佛像,均应务求观想清晰,将心专注于佛身上,特别是佛双眉中间的白圆毫。若是初学则暂勿观种种颜色与形状,仅需将己心、眼、与呼吸融合而专注于一境。
        修习禅定有五种过失,而对治此五种过失则有八种方法,最后又有辅助的九种方法。五种过失中最主要的是懈怠或无意禅修,而对治懒惰散漫的窍诀是思维修止的利益,了知经由止的修习可以成就暂时的身心舒畅,以及未来究竟菩提的果位。
        修习「止」的过程,首先依一固定对象,不眨眼、不摇晃身躯,此时第一个体验通常是觉察到自己的心识中,生起了过去未曾经验过的众意识流。其实,这些意识思维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我们日常心识繁杂纷乱而无暇觉知,当我们一旦坐下来禅修,就会清晰看到这些念头的起伏。因此,能觉知念头的纷飞起灭是一个很正面的现象,不需要为此而感到懊恼气馁。如此继续地禅修,渐渐地心识中的念头会越来越少,最后会专注于一完全寂静之境而不受其他杂念干扰。
        二、内观
        仅有「止」的功夫还不够,它实际上只是修习内观的基础,若不透过内观之修习,则无法消除烦恼的根源。因此,主要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内观,它透过分别观察,以极锐利的分析,检视所有内外现象的本质,而体证宇宙的实相。究竟实相是远离「恒常」与「断灭」,超越一切边见,例如有、非有,常、无常等二边,当实证此境界即是得到内观之成就。
        内观或称毗婆奢那,它有三个步骤:第一是了知所有色法或心法皆唯心所造;第二是了知一切心相如幻化;第三是了知一切幻相无自性。
        第一步:一切外相唯心所现
        首先安立所有外相乃唯心所造,一切我们所能经验的存在物,例如四大、五蕴、众生、外境等,皆非无因而有,且非为外力所创造,亦非由每一存在物自性所生;这一切都是我们心识的变现,从无始以来,我们心识中便存在著眼前景象的串习种子,当条件具足时,便显现为眼前这些现象;因此,除自心外并无其他的造物主。
        这与梦有些类似,在梦中我们见到很多东西,例如不同国度、动物和生物等。有快乐、悲伤、噩耗和其他种种的梦。这些梦能引起喜悦、哀伤、恐惧等情绪,在作梦当下感觉有如身临其境般的真实。虽然如此,但梦依然只是梦而无真实性,它是自我心识之变现。同样地,我们此生所经历的各种现象也如同梦境一般;唯一的区别是梦比实际的人生短了许多,除此之外,二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故知所有外在现象实际上是不离我们的心识;倘若外相是离于心识,则一切存在物之认识与感受理当人人相同。然而,一个人感觉快乐之事,却可能是另一人感觉痛苦之物;一个人在某时视为非常悦意之处,却在另一时感觉为极度悲伤之地。故知一切我们所缘的事物,实乃吾等心识之所变现。
        第二步:心之显现皆为幻化
        既立所有外相是心识所现,下一步则要安立所有心相唯幻。经言:「如同幻师所变现的马、象、车,这些幻形都非真实;世间一切诸法都应如是了知。」这说明一切现象犹如魔术师所变的魔术花样,当幻师以咒力组合一些特殊的元素,我们便彷如见到许多事物,如马、象、车等,然而事实上它们并未真实存在。依此言,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也都是虚拟无实的幻境,当因缘具足时,则生此幻相,一旦因缘消失,此等幻相又复归于空无。若以电视为例,一个电视影像依赖著许多条件,如电的存在、电缆、天线、电讯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甚或一个极小的电线短路,影像就不会显现。必赖一切条件都具足,电视影像才会出现。但虽然有电视影像出现,它本身仍非真实的存在,此之谓「心相唯幻」。
        如此思维一切现象如幻,有如幻师所变的幻戏或水中月,皆无真实性,当因缘具足时则相生,因缘不具足则相灭。要一直禅修至看到、听到、体验到外在一切现象,心中能自然涌现此胜解,亦即是无论在任何时空情境,都能如此认知外境,这便是修持「心相唯幻」有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步:一切幻相无自性
        最后要安立一切幻相无自性,所有事物都是无尽的因缘生灭,他们并无自性的存在,从究竟上而言是一切皆空;空性不是意谓著事物的不存在,而是超越一切的对立、不落两边,不可以有、非有、非非有等描述,它是既明且空、明空不二,明空同具而不矛盾。因为现象和空性不衝突,故可达色空无二、声空无二、觉空无二,此即内观修习最后所达之境界。
        三、止观双运
        经由「止」与「观」之修习,接著则融合止观二者。首先透过「止」的修习,让心念能专注,接著安立一切外相唯心、一切心识是幻,及所有幻象无自性;最后,则让自己心识融入离边见的实相中。此时定中有慧,观中有止,所谓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止观二者一如牛奶与水之交融,无二无别。
        禅定专一达于此境,有如无风之烛火般,稳定寂静但又清晰明彻,就让心识自然安住于此境。依此而修,会让此境界渐次稳固明晰,此时也会对受苦的有情生起更强的慈悲心;经由慈悲与空性智慧的双运,便能成就三身菩提。
        于此圆满「远离四种执著」中第四句偈颂:「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的教授。
        结行:功德迴向
        最后的教授是功德迴向,在每一修法结尾,做功德迴向是很重要的事。若不做功德迴向,则善行功德会被瞋恨所摧毁;反之,若以善巧方便而做了迴向,则非但无碍于负面的情绪,还能让此正面的功德不断增长,直至究竟成就。
        做功德迴向时,宜先思维自己现在所修功德,再加上过去已修、未来将修的一切功德都集合起来。因为万法唯心,故虽是尚未积聚的功德也是可以作迴向的。所以,我们要将过去、现在、未来修行利生的所有功德统合起来,迴向给自己与一切有情皆共成佛道。在功德迴向时,同时要忆念诸相如梦、如幻、如戏,并如往昔诸佛菩萨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而作迴向。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著」的教授至此圆满。



39.7K

上一篇文章
远离四种执著(03)
下一篇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