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为例
东主才让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得到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对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文结合青海省文化价值、体育价值、旅游价值,对于三者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应政策,希望可以促进海西文化体育旅游融合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自机构改革以来,海西州不断深化文化体育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以建立“文化旅游名州”为目标,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两环”“两极”“三廊道”“五版块”发展格局,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体育产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充分挖掘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助力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以体制机制观念创新引领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
在体制机制理念创新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文化体育旅游管理机制的改变、旅游产业引导、旅游产业文化规划引导等方面的引导、协调、监督作用。必须加强思想创新和政策支持,坚持“凝聚共识,文体旅融合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理念,大力解放思想,跳出文化看文化,树立“大文化”观念,跳出海西看海西,形成“大开放”思路,把文化体育旅游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来抓,确立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体育与旅游高度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以旅游业带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提升体育、旅游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在规划建设体育文化设施、产品中,力求按照旅游景点去谋划打造;在开发旅游项目中,要突出融入大昆仑体育文化元素,注入体育文化内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营造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位。州、县两级要形成抓文化、抓体育和抓旅游并举的理念,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为全州文化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以重点发力、一二三产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模式带动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
可以在重点景区加快建设演艺中心,依托现有演艺队伍,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剧目,同时坚持常年演出和季节性演出相结合,丰富游客生活,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文化旅游消费。海西州在天空壹号景区、昆仑山景区、德令哈市尽快打造以昆仑神话、盐湖文化为主的演艺剧目,并定时进行演出、体育活动。也在大力支持民间艺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演艺队进景区展演,实现全州3A级以上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和民间演艺展示。政府积极鼓励民族、民间、民俗文艺团体和专业艺术院团与旅游集散地、重点景区深度合作,通过政策、资金引导,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业,将民族风情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及文化遗产载体纳入旅游线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展示基地。
三、以资源整合的形式实现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
坚持“盘活资源,推动新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形式。首先,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各部门按照“两核两区四园四带”发展格局部署,持续推进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海西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在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础上,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整合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于一体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重点推进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德令哈市文化创业产业园、茶卡“天空之镜”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天峻西王母文化产业园、大柴旦行委温泉原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园、德令哈柯鲁柯风情小镇、关角山隧道红色旅游基地、茫崖石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遗址—将军楼“两路”文化教育基地拓展项目、海西州国际丝路汽车公园建设项目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项目。
四、扎实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方式让文物活起来。牢牢把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不断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坚持文物事业的公益属性,加快文博设施建设,积极安排部署海西州巴音河烽火台、雅沙图烽火台、鱼卡烽火台及鱼卡关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实施预防性保护项目,保证审核施工合同,监理协议等工作,目前项目开工前期基础工作全部到位。
(一)建立健全文保机构,加强文博保护人员自身素质建设
文物保护不仅需要文管部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而且还要多部门,尤其是当地公安部门的协同作战,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科技和经费的投入,确保文化遗产始终处于执法部门的监控之下,主要解决执法和行政保护问题,政府包括文物考古部门如何保护的问题。依据《文物安全案件督察督办管理规定》、《文物保护单位执法巡查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了全州文物安全检查制度。尽快培养具备广博而坚实的考古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日益发展的人文领域的科研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考古发掘人才,建立海西州文物发掘队伍,和文物盗掘分子抢时间、争速度,有计划地保护一批文物价值高、代表性强的文化遗产,改变和扭转文物保护工程层层审批的被动局面。
(二)建立并实现五级联防系统
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难以实施有效保护的实际情况,对不可移动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的普查,掌握基础资料,建立文物保护档案,绘制图纸,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州、县、乡、村、群众五级联防文物保护网络,发动群众和基层政府保护文物。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奖惩机制,指定当地专人看护文化遗产,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增强看护人员的责任心,形成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文物保护机制,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
(三)加强科技保护投入
对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不断加强科技保护的投入,尽快形成以原址保护为主,兼顾整体搬迁,传统保护和科技保护并存的格局。不搞大拆大建,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恢复传统风貌特色。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范围内,采用现代化安防技术取代传统的人防、犬防、群防,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案件多发区域,安装防盗监控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全天侯、全方位保护和监控。建立监控指挥中心,实现远程监控,集中控制,统一管理。
例如:7月28日以“全民环湖,运动青海”为主题的“挑战2020”精英环湖赛首次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天空壹号景区举办,乌兰县策划了以“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生态”五大板块11项活动,包括开幕式、自行车发展峰会、自行车器材展示、环湖精英骑行、自行车骑游活动和环湖赛文化展示等,旨在塑造和传播环湖赛文化,依托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借品牌赛事,推动当地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四)建立海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计算机数据库
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标准化存储和加工,并通过网络连接和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改变现有文物遗址被破坏后再无文献、资料可查的被动局面。
(五)加快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继续积极开展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快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步伐,加快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争取通过3~5年时间充斥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源储备,改变海西州文物保护单位呈现橄榄形发展的不利局面,改变文物保护工作后续乏力的局面。
五、以企业实力提升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国际化
创建一个集文化、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在线服务团队,开展扶持和培养多元化企业的发展,配合政府扶持的重大项目,加大三大产业融合力度,发展中国的融资工作,鼓励涉及三大产业的旅游企业的发展,并结合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公司适时进行国际连锁经营和连锁经营并进,吸引国际知名公司对三大融合产业进行投资,或者建立跨国公司总部。
个性化、多样化的品牌发展,会大大提高企业实力。海西州以昆仑文化、德都蒙古族文化、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西王母文化等区域文化为依托,打造形成区域文化系列品牌;以史前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丝绸之路南道等历史文化为依托,打造形成历史文化系列品牌;以蒙古族“那达慕”“藏族智阁鲁如”等民族文化为依托,打造形成民族文化系列品牌;以民族服饰、昆仑玉、桃花玉、盐雕等民俗民间工艺文化为依托,打造形成民俗及民间工艺文化系列品牌;以柴达木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现代工业文明、农垦文化、企业文化、筑路文化、城镇文化、乡村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形成体现柴达木精神的现当代文化系列品牌。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多样化品牌,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也会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国际化
总的来说,大自然给了海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海西的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扩大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知名度,展示当地著名的景点、特色文化与人文素质。为此,为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的几种发展模式,希望可以促进海西的深入发展。(作者单位:海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杨荣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孙洁. 基于SWOT分析渭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3]王妍妍.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4]杨强.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 体育学刊,2016,23(04):55-62.
作者简介:东主才让,藏族,现供职于青海省海西州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译审,从事文化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