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宇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杜甫的描述,如今开窗可及。随着空气质量改善,极目起点已东移到龙泉山脉。9月10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公众号发布拍摄雪山的数个最佳点位,吸引更多游客登高远眺。
“三星堆会新发掘出什么样的宝贝,令人期待。”北京青年小安在驴妈妈旅游网上留言。数日前,在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古蜀文明考古宣布重启,文旅界高度关注,游客顿生向往。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感慨这谜一般的古蜀文明。如今的成都人,烫着火锅,喝着盖碗茶,一边遥望贡嘎山、幺妹峰等世界级雪峰,一边谈古论今穿越时空,生活状态令许多外省人羡慕。
诗和远方,如此触手可及;文化和旅游的交融,如此浑然天成。这样的日常,使成都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奇的四川山水,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独特的巴蜀文化。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和深邃悠久的历史文化,促四川“硬核”推动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曲文旅融合发展的乐章,在川蜀大地奏响。
“核”之基——坚定文化自信
顶层擘画、高端引领,
政策举措转化为强大推动力
悠扬的彝族民歌、诙谐的川北灯戏、翻腾的长嘴壶茶艺,让观众流连忘返。9月5日出现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这一幕,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省首次率队大规模跨省参加旅游推介会。充满文化自信的四川文旅人,此行收获满满。
这种自信,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撑。去年,全省旅游收入全国第四;今年前7月,疫情背景下的四川旅游收入,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46.5%。
自省委决定把文化旅游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后,文旅融合、竞相发展的号角吹响。各市(州)召开文旅发展大会,140个县参与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你追我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追赶途中遭疫情影响,四川为何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交出生动答卷。源头活水在于正确的思想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川山水秀丽,文化多彩。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并对四川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提出殷切嘱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四川有责任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认识之重。省委主要领导用“大势所趋、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三个关键词,概括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措施之重。2019年,四川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召开文旅发展大会,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进行统筹设计和全面部署。
然而,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A级景区700多家、不可移动文物数量6万余处,怎么抓、从何处入手,考验省委、省政府和四川文旅人的智慧。
——坚持事业与产业的辩证统一,走协调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文旅扶贫扶志扶智工程,仅在甘孜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04元。
——坚持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走全域发展之路。
拒绝眉毛胡子一把抓,打造“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持续推进两批天府旅游名县创建,获得命名县,省财政一次性给予3000万元奖励。
——坚持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走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三星堆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开展川陕苏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负先贤、造福子孙。
正如专家所言,因为“尊重规律”“审时度势”,高端引领方能落地落实;文旅大会的精神和系列政策制度,才如此富有伟力。
诗与远方的牵手,资源与产业的共振。一年多来,如同“赛马”般的全域文旅发展生动局面已经出现,巴山蜀水激荡起文旅发展的蓬勃生机活力。
“核”之魂——坚持市场规律
“有形之手”“无形之手”互动,
激发全员参与融合内生动力
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去年至今年6月,我省市(州)1亿元以上在建文旅重点项目中,新开工项目122个;今年前7月,全省重点文旅在建项目完成投资493.61亿元……
什么让四川文旅投资逆势飞扬?携程旅行日前发布的《2020国庆黄金周居民出行及出游趋势预测报告》出行热度榜上,成都排名同比上升。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做过一项调查,全国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中,四川排名前列。
巴蜀独特的自然文化对游客及投资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但在专家眼里,“绝不仅于此”。
四川没有躺在祖宗留下的禀赋上睡大觉,而是不遗余力激荡一池春水。省委政研室专家李世金解释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激发企业主体在共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内生动力。
在省级层面,实施文化旅游优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文旅+”;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新业态新主体新群体的引导服务,给予国有、民营企业以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基层,以市场和要素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携手发展。前不久,“田挨田、土挨土”的内江市市中区和自贡市大安区签订协议,共建非公有制企业合作交流平台,为两区文旅融合投资合作牵线搭桥。
环境好了,市场主体纷纷而至。去年,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与第六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两大旅游盛会首度牵手。64个文旅项目签约,总金额1224亿元。
今年,成都融创文旅城、绵阳方特东方神画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投产运营,世界级娱乐地标乐高乐园加速推进,有效拉动四川文旅产业企稳回升。
培育市场活力,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从政策引导看,疫情发生后,我省及时出台《四川文化旅游疫后恢复发展计划》,从6个方面全面实现文旅业年度目标任务;启动实施文旅消费提振行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培育壮大文旅新消费。
从要素投入看,四川创新发行多种类型的文旅专项债券品种,包括全国首只文旅专项债券——成都市锦江绿道专项债券、全国首只超长期限(20年期)文旅专项债券——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修复及旅游风貌提升工程项目专项债券等。去年到今年6月,全省发行文旅专项债券22只,占全国同业46.19%。
从市场培育看,文旅行业部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创造驻地式营销计划,借助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设立海外四川文化旅游驿站,持续推广四川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文旅发展的核心“拳头”,天府旅游名县知名度、美誉度鹊起,带来游客、投资两旺,也为全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核”之变——坚持因地制宜
“文+旅”“文旅+”“+文旅”模式,
让文旅相互赋能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金沙面具杯。
去年,面世头3天就卖出1000只。这个结合了大金面具的“网红杯子”,让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创品牌走红,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成为文旅相互赋能的生动案例。
早在20年前,我省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四川总体实现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的跨越,但依然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产品以低附加值为主,客源以近地为主。
短板突出,亟待一场“由破到立”的思维革命。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相互赋能共同促进。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去年,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进行统筹设计和全面部署。一个个文旅项目签约落地,一件件文旅大事吸引各方目光。
融合发展如何实现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的推进?四川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立足各地特点,推进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摸家底明方向——
在去年8月开启文化与旅游资源普查前,没人知道四川的这份家底有多厚。
今年7月,省文旅厅宣布,183个县级层面文旅资源普查已完成,各地已报送新文旅资源超过6万个,一大批从未发觉的稀世文旅资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深度挖掘文旅发展潜力提供重要指南。
立足实际抓项目——
依据四川文化禀赋,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文旅精品线路推广工程等八大工程推进融合发展。
今年9月,实景演艺《只有峨眉山》迎来公演一周年,已接待6万多人次观看。
以科技为催化剂——
“文化+科技”的融合,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科技”等新型文化业态涌现,成为四川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特别是疫情发生后,网上博物馆、云上音乐会和VR技术创造新模式、新业态,突破游客对四川旅游的传统观感。
办大会建“窗口”——继去年先后举办文旅大会和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与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后,这个金秋,四川将首次迎来“三会”同开,同步举办相关配套活动,并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洽谈和交易签约。其中,上千家展商参展,必将在深入交流接洽中擦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