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卓尼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根据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故称其为“巴郎鼓”舞。
追溯“巴郎鼓”舞蹈的渊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有“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的习俗。当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又继承了藏族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每种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巴郎鼓”舞的曲调也极有特色,调式均为民族五声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并将商调式以上四度移调方式穿插其中;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遍填前四个音节,第二遍填后三个音节。曲调节奏沉稳徐缓,凝重雄浑。旋律进行起伏迭宕,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