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国际新闻

发布时间:12-12

抗击埃博拉 筑起中非友谊新丰碑

  “我首先是一名战士”
  “在利比里亚,我首先是一名战士,然后才是传染病控制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比里亚医疗队先遣组组长刘丁告诉本报记者。
  刘丁的父亲是一名“老非洲”,30年前曾作为四川省援非医疗队队长到莫桑比克工作。如今,带着祖国的嘱托,刘丁子承父业,来到了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任务是协助做好中国援建利比里亚埃博拉治疗中心施工过程中的疾病防控,监督传染病控制流程设计施工。在这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地方,想要在1个月内建造一座现代化医院,有多困难,他心里很清楚,也明白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先遣组仅有5名队员。10月26日,他们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第二天,来自祖国的援助物资就到了。近80吨重的援助物资需要立即卸货,尽管中国驻利比里亚使馆工作人员、中资企业员工以及聘用的当地工人,均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但人手仍显不足。先遣组队员们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搬运队伍中。
  高温酷热,劳动强度大,有的人甚至因体液严重丧失而十多个小时无法排尿。就是凭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先遣组队员和大家一起,先后顺利完成了5架次空运、共计1231件医疗物资和434件生活物资的卸货和入库工作,为大部队的到达和诊疗中心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刘丁最重要的工作是负责诊疗中心感染控制的督查工作。为了医疗队员们今后的安全,他必须精心考虑每项工作流程,小到洗手液摆放位置,大到污水排放、医疗垃圾处理和医务人员的进出,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推敲。有时还不得不反复前往其他诊疗中心借鉴经验。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每天只能休息3至4个小时。
  从10月26日到11月21日,27天,一座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的现代化埃博拉治疗中心顺利建成。在这座烙印着“中国速度”“中国质量”的诊疗中心背后,有许许多多像刘丁一样辛勤劳动的身影。
  利比里亚《每日观察家报》记者哈蒙对本报记者说,区域内大部分治疗中心要耗时数个月才能完工,中国援建的治疗中心不到一个月就竣工,配套器材和设备布置妥当,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治疗中心不仅能在抗击埃博拉方面贡献力量,还可以在今后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技术经验“非常有用”
  中国援塞拉利昂防控埃博拉公共卫生培训项目,是中国向西非疫区国家提供的第四批援助的重要内容。培训队队长梁晓峰对记者表示,该项目计划在4个月内,为塞拉利昂培训近4000名社区管理人员和疫情防控人员。截至12月1日,已为当地培训医疗护理和社区防控骨干等500多人。
  曹政是该项目的一名讲师。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塞拉利昂卫生部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巴希连说了好几句“非常有用”,给曹政留下深刻印象。塞方如此高的期望值,让中国培训专家们感到了些许压力。毕竟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派出大批公共卫生培训队伍,国内的经验能不能用得上,跨文化交流会不会遇到障碍,大家心里都没底。
  两天下来,培训班的效果非常不错。参加培训的塞拉利昂学员大多是护理人员,在课堂上,没有人随意走动、接打电话,也没有人交头接耳,所有人都在认真记笔记、提问题。在培训课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专门介绍中国防控传染病经验的。一开始,专家们还担心国情不同,塞方学员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学员们对这部分内容反响最为积极。“真是太厉害了!” “如果我们能试一试,也许效果会很不错。”学员赛弗拉对曹政说。
  赛弗拉是弗里敦一家医院的助产士,她所承担的工作和国内的社区医生差不多,因此,她对埃博拉在社区的失控有直观的感受。“普通人对埃博拉了解得太少了。”她说,“没有人真正有意识地去预防埃博拉。”
  “中国是塞拉利昂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看重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塞拉利昂总统府官员约瑟夫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的支持增强了我们抗击疫情的能力”。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