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求是》署名文章: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抓基层打基础从来都是我们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实践表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什么时候真正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基层,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美好蓝图就能顺利实现。
努力把党的工作基础打得更牢靠更扎实
这些年,中央大规模培训县委书记、隆重表彰优秀县委书记,充分体现了中央夯实基层基础、重心下移的鲜明导向和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年初亲自主持召开县委书记座谈会,七一前夕又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必须“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这既是对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的谆谆告诫,也是对建好党治国理政“一线指挥部”的殷切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落地,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四川各方面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在克难奋进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就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理念,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在基层把党的工作基础打得更牢靠更扎实。
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打牢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目标指引、行动遵循。我们要强化思想引导,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用中国梦凝聚人心,让大家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用省委治蜀兴川方略引领行动,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实践,围绕中心大局拼搏实干、多作贡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然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现在距离这个时间节点只有5年多时间,四川还有近500万农村贫困人口,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精力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抓班子、带队伍,打牢组织基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用力正风肃纪、惩治腐败、革新吏治,初步形成了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我们把党的各级组织建得更加坚强、党员干部队伍建得更加有力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紧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落实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落实省委“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要求,配好配强领导班子,调整好干部精神状态;持续推进正风肃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坚决防止“四风”反弹;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老虎”、“苍蝇”一起打,重点查处不收手不收敛的行为,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扎紧制度笼子,结合发生的腐败案件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强化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着力解决“总开关”问题,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强起来,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才有坚实保障。要着眼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党的组织覆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着眼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建强“带头人”队伍,支持和鼓励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书记,对作用发挥好的予以表彰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及时调整,真正把村(社区)“两委”班子选好配强。着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党员队伍,突出政治上的先进性、素质上的全面性、标准上的严肃性,重视把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为党员,重视培养吸纳年轻党员,增强党员队伍活力,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打牢发展基础
当前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都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夯实基层基础,必须凝神聚力抓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分心走神。这些年,四川省委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特别是在发生强烈地震和暴雨洪涝灾害情况下,我们迅速有效组织应急抢险之后,仍及时将全省工作重心转到抓发展上来。当前,面临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必须把稳增长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凡是符合条件的都要给予支持,切实加强要素保障,及时跟进配套措施,坚决防止政策递减弱化;把利长远的部署落实到基层,着眼增强后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站在全局谋划和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实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壮大县域经济;把促创新的措施落实到基层,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做实各类创新孵化平台,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把破难题的行动落实到基层,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研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攻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积极创造条件筑牢发展基础。
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四川省委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制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制定出台了38项改革专项方案。这些部署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其中有的改革需要上下联动,必须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群众来推动。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需要我们坚持眼睛向下,把准切入点,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符合基层实际,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注重强化基层民主管理、依法治理,打牢社会基础
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基层治理搞不好,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加强基层治理,一靠民主,二靠法治。要落实党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加强村(居)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督,保障基层群众管理自己事务的合法权益。要大力推进“法律七进”,深入开展以村规民约等为重点的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把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常识等基础性工作抓扎实,同时全面推行城乡基层网格化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基层历来是矛盾问题的发源处、聚合点。从实际情况看,社会治理越往基层延伸,面对的矛盾问题就越多,而且大都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处理不好就可能“小事变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主动发现问题,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解决问题,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患于未然。特别是抓住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依法打击无理取闹行为,坚决纠正“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现象。通过对具体问题的依法依规解决,逐步形成依靠法治来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基层治理方式,加快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打牢群众基础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基础是党执政的最重要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在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意见,真正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推广党代表联系群众、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等做法,切实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县乡村(社区)的党员、干部,身在基层、离群众最近,其一言一行都关系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归根到底是为了群众,必须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解决“大多数、平均数”的问题;同时以务实之举推进精准扶贫,集中力量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近500万贫困群众和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对各级党委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来讲,必须主动担当担责,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推动帮扶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带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