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不合格的弟子对佛法的信仰可有可无,不守戒,不律己。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进取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充满着愤恨、狂傲、偏执、贪著等。这样的弟子不应收录,更不应作为传法之器。正如《金刚鬘》所云:“如同狮子之乳汁,不应注入土器中,如是摩诃瑜伽续,不得传予非器者”。
(三)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则:对上师深生信解; 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
第一、如何对上师深生信解。弟子观察、选择上师善知识之后,要将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行为皆视为善行,不应起疑。萨迦班智达讲:“《波罗蜜多经》云:‘吾之上师善知识,虽应视作真佛陀,然未真说是佛陀,说他即是真佛陀,授受灌顶等而说。’ 授受灌顶的上师善知识,为了拔济所化众生,其暂时之行为应随顺世间凡夫之行为,但在了义实教中其密意是聚集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20]
上师善知识一身兼佛、法、僧三宝于一体,佛、法、僧三宝于上师善知识的一身中得到了统一。弟子在观察并选择了上师善知识后,应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言行确信不疑。应将上师看作是佛的代言人,是佛法的传达者,是沟通佛与有情众生的纽带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与上师善知识三者兼容无别,兼而有之。因此,《集密》云:“上师善知识即是佛亦是法,如是上师善知识亦即是僧”。[21]但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利乐有情、饶益众生、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他为了教化众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暂时要随顺众生、随转世间、服从众生。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上师善知识体现的是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故在《明灯论》中总结说:“是故,对三宝、四谛、取舍、因果报应坚信不疑,将对上师善知识的信仰视为对佛陀之信仰甚为重要”。[22]
第二、 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明灯论》中引用《宝云经》、《华严经》、《上师五十颂》等佛教经、论中的话语来说明,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宝云经》云:“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增加善而减少恶,是故,上师善知识或多闻者、或平等、或持戒者、甚至失戒者皆将其与佛陀同等视之。”[23] 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就能够行善积德、增益资粮,能够消除恶业、罪孽等。因此,弟子一旦依止上师善知识,不管上师善知识是博学多闻者,还是与自己平等者,还是恪守戒律者,甚至是失去戒律者,都像佛陀一样对待他。如《华严经》云:“……上师善知识,能使(你)了知一切非业,能使(你)从放荡处返回,能从轮回之城中拔济。善男子!如是不断作意,而应行于上师善知识面前。”[24] 依止上师善知识,能使弟子懂得何为非业等,也能使弟子从放荡等作恶处回头,亦能使弟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所以,弟子应常常如此思维,全心全意地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
第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此分包括:依止之正式理则,从身、语、意三门起始,供养上师,应舍弃使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
这一段主要讲,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后,如何具体供养上师善知识、服从上师善知识、学习上师善知识、尊敬上师善知识等。
1、 依止之正式理则。在对上师生起信解,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基础上,要虔诚地依止上师善知识。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引用《华严经》中的“九种心”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则。《明灯论》言道:“负荷上师善知识之一切重任而不厌烦故,以大地般的心依止上师善知识;不因魔罗或恶友之情义而分心故,如金刚心;任起任何苦恼皆不动心故,如轮围山心;为上师善知识干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如世间之仆人心;舍弃一切我慢及大我慢故,如敝帚心;能肩负所有重任故,如车乘心;任受训斥及打骂都不发怒故,如家犬心;为自己祈求佛法及反复为上师承办事务都不厌烦故,如船心;视上师善知识之脸色行事而不以自主行动故,如孝子心。”[25]
弟子正式选择、辨识、确定上师善知识后,应以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之仆人心、如敝帚心、如车乘心、如家犬心、如船心等“九种心”来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惟有如此信仰、恭敬、供养、侍奉、取悦上师善知识,方能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始能验修上师所传授之妙法。
2、从身语意三门起信。《明灯论》引用了《华严经》里的话语:“善男子! 汝由无明烦恼而受苦故,应视自己为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妙药,由自己验修彼妙法,视作救治自身之疾病。”[26]
这里,主要讲弟子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妙药。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弟子懂得三者关系,而验修上师善知识所传的妙法,才能成就解脱。就如同患者在医师诊断了疾病后,按医师之嘱咐服用妙药,方能救治疾病。
3、供养上师。《上师五十颂》云:“对于能授灌顶之导师,尚需供养吾之家室,甚而不惜奉献吾之性命,况于供养钱财等在所不惜。”[27]作为弟子,不但要诚心实意地信奉上师善知识,而且还要毫不吝啬地向上师善知识供养钱财、家室、甚至性命。还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师善知识,这些包括上师善知识的生活起居、卫生保健、法事活动都要周全服务,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怨言。关于侍奉上师善知识,《明灯论》中引用《上师五十颂》的话语:“浴足与浴身,按摩及洗身,先作合掌礼,后随师意行。”[28]
除了上述诸项供养以外,《明灯论》中还提出了以修行供养,也就是说依止一位上师善知识,修持上师善知识所传授的妙法,而成为真正的修行师。若是比丘,则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若是沙弥,则有三十三种违犯;若是居士,则应戒杀生、邪淫、妄语、偷盗、饮酒等五条。加之守戒时坐于过高的垫褥、浓妆艳抹、食过午饭等,共八戒。若能严守各自受之戒,则称清规守戒者,此为获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之根本,也是获取一切功德之体。
4、弟子应彻底舍弃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这些言行包括:在上师善知识面前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放声歌唱;不能大声咳嗽;不能随地吐痰;弟子的座位不能高于上师的座位;弟子不能先于上师睡觉;平常走路,上师在先、弟子在后,并且弟子与上师之间行走的距离应保持在弟子的脚不踩上师的身影为准,弟子若踩踏上师的身影,其罪孽则有如同毁坏宝塔之罪过,但遇到险情危难时,弟子则应冲锋陷阵,保护上师的安全;在上师面前,弟子应免冠、坐姿端正;不能与上师争论;未经上师同意,弟子不能给他人授予灌顶、戒律等;弟子不能踩踏上师的法衣、法器,也不能骑上师的马;若上师为在家居士,弟子不但要尊重上师,也要尊重上师的明妃、儿女等。
(四)上师之演说及弟子听闻之规则
《明灯论》中讲两个部分:一、上师善知识讲传和弟子听闻的若干要求;二、弟子受灌顶和加持的过程。由于文章结构与篇幅所限,在此只讲上师善知识讲传和弟子听闻的若干要求。
第一、上师善知识讲传的要求。在《明灯论》中言道:“萨迦班智达云:‘三门之德正直故,为护法而敬恭之。’上师善知识应穿好三法衣,舍弃卧身、依靠、伸腿等姿态,应身直而以释迦法王讲法的姿态。舍弃多语、重复、微声、声音时高时低等,而以音韵丰富而明确讲法。不贪著于财物及恭敬等,并舍弃傲慢、嫉妒、瞋痴等,具备本尊神之我慢而发起慈悲心及菩提心,思维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降妙法之甘露,应如此讲法。”[29]
这里讲上师善知识讲法时的一些要求,即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必须要穿好三法衣,不能以卧身、依靠垫、伸腿等姿态坐于宝座上,而应保持以释迦法王讲法时的端正姿态。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也不能说话冗长、重复字句,声音不能太微弱、太高或时高时低,必须以声音高低适合、音韵丰富而明确地讲法。只有这样,弟子才能听而不厌、集中注意力,能铭记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每句话。另外,上师善知识也不能有傲慢、嫉妒、瞋痴等杂念,更不能贪著于弟子的钱财及恭敬等,上师善知识应以本尊神之启示,为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起慈悲及菩提心,给弟子讲如甘露般的妙法。
第二、弟子听闻的要求。《明灯论》中云:“于彼,应舍弃闻听之三过及六垢,应发起菩提心,远离我慢而以专心听闻上师善知识之讲法。彼三过,即是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彼六垢,即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30]弟子听闻上师善知识的讲法时,应舍弃闻听之三过及六垢,发起菩提心,修习本尊神,而洗耳恭听,铭记于心。闻听之“三过”是: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即坐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听法时心不在焉,上师讲再多再好的妙法也没有用,犹如容器倒置而注水,注再多的水也不会蓄水;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即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法,当作了耳边风,今天所闻所学之法,明天忘得一干二净,犹如有漏洞的容器中不能蓄水;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即弟子带着杂念、邪念去听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犹如有毒的容器中注水,则整个水会变为有毒之水。听闻之“六垢”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弟子在听闻、修习佛法时,若狂傲不逊、不信上师、无精进、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感到厌倦,则学不到正法,得不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更不能解脱成佛。所以,弟子应舍弃此“六垢”,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以上,我们以萨迦派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为资料依据,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萨迦派关于弟子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的基本内容。纵观藏传佛教诸宗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有关论述,其主要内容、基本架构大同小异,当然也有些细微的不同之处。例如:从宁玛派和萨迦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来看,大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细微的差异亦不少。和宁玛派相比,萨迦派主要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论证弟子与上师善知识的关系,如萨迦派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九种物、人、动物来比喻弟子对待、侍奉、供养上师善知识的心怀。另外,萨迦派大量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有关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来阐述弟子与上师的关系。相比之下,宁玛派则较少地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论述。(待续)
【注释】
[1] 阿罗仁波切:《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此书是萨迦派显密佛法之基础读本,要修学萨迦派显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书的内容,方能系统、全面地验修萨迦派的显密教法。本书第一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萨迦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阿罗仁波切,全称阿旺洛哲仁青,于公元1892出生在康区,1959年圆寂。《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藏文版)一书写于20世纪中期。我们所见到的本书,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42页,尚无汉译本。本文所引资料皆由笔者藏译汉。
[2]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4-5页。
[3] 《大般涅槃经》卷2。
[4]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5页。
[5]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5页。
[6] 同上,第6页。
[7] 同上,第7页。
[8] 《大般涅槃经》,卷10。
[9] 《大悲经》,卷2第88页。
[10]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7页。
[11] 同上,第7-8页。
[12][13] 同上,第8页。
[14]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9页。
[15][16] 同上,第11页。
[17] 《大般涅槃经》,卷15。
[18][19]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11页。
[20] 同上,第12-13页。
[21][22] 同上,第13页。
[23][24] 同上,第14页。
[25][26] 同上,第16页。
[27] 同上,第18页。
[28] 同上,第19页。
[29] 同上,第40页。
[30] 同上,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