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大峡谷行记
铁门坎感怀
……汽车从甘孜县拖坝岔路口转弯南行,驶上甘(孜)新(龙)公路。行车数里,路坎右下的雅砻江水奔流咆哮的响声便充斥于耳,令人产生立足惊涛骇浪之际的感觉;连嗅到的空气中也带着江水湿漉漉的潮气。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雅砻江大峡谷。
雅砻江发源于四川省与青海省交界的玉树州境内的巴颜喀拉山,途经石渠、甘孜、新龙,然后南出雅江县。新龙县境内的雅砻江大峡谷长达175公里,以奇、幽、险、峻著称。两岸峡峙的群山迎面逼视,黛色的古树松林、鳞皮冷杉、川西云杉、黄果冷杉、高山松、高山栎等或抱团或纵横参差生长在壁立千仞的悬岩峭崖间,如披戴铁盔铁甲的勇士列队相迎。被挤压得很窄的江槽似扼住了一条“白龙”,飞珠溅玉,倾泻渲嚣,涛声在两岸森林和峭岩上碰撞回荡,令人心颤悸动。一只褐色岩鹰从涌瀑跌浪的江涛上伏冲而上,如箭簇般隐入左岸壁立峭崖巅的山岚浓云,豪迈粗犷的气慨于无声无息中横贯深切峡谷,让人倏然间产生敬仰情愫。
汽车已进入峡谷中最险要的地段—石门坎。
石门坎是进入新龙县境第一大关隘“北大门”,没通公路前曾是“ 两马相较劣者下崖”的绝险地。后来悬岩峭壁中开山凿石而建的公路蜿蜒盘旋,仍是极为险峻。江中巨石垒阻、浪花四溅、险滩密布,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绝壁深涧地貌。
石门坎地段的公路最早筑于四十多年前,完全是靠钢钎大锤,人工挖掘而成的土路,时至今日,那些留在公路右侧峭岩上密密麻麻的凿痕镐迹仍清醒如初。当初少年的我作为筑路工亲属,曾亲眼目睹过工人们在这里的艰险劳作。也曾听工人师傅讲过这样一件事: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甘新公路筑路工程队首批工人绝大多数是来自成都的青壮年,时逢“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这批工人中多是“家庭成份”不好的子女,甚至有因此而劳教后释放人员,很有“充军边荒”的因素。但这批工人却心诚志坚,怀着对民族地区建设贡献青春的志向,努力不懈地战斗在艰险的筑路工地上。当然,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山区,高寨、寂寞、贫苦等等成为苦难的渊薮,自由的牢笼,也难免有少数不坚定的人妄图逃离艰苦的环境。一个自小生长在省城的年青人决定走上这条不耻的逃亡路。那一天,他没出工,却私自向大峡谷外逃去。但鬼使神差的,他半途停歇在面对铁门坎的高山密林中喘息时,却看到了让他心灵震颤的一幕:犬牙狰狞的悬崖上,数十个工人腰缠粗绳悬挂在峭壁上掌钎打锤。山风凛冽,飞砂走石,滚落江中的巨石溅起冲天水柱,其声震耳发聩……一位女工也全无畏惧地悬岩临空地劳动着,漫天尘埃中,那鼓动的红衣紧紧地攥住了他的心。他在男子汉的羞愧不已中悄然回到了工地。直到几年后公路全线通车了,他才把隐藏在心底深处的这件耻辱事告知工友们。当然,他得到的是最宽容的理解。
六十年代中期,炉霍朱窝地震殃及正在施工的甘新公路。石门坎因塌方跨岩而断道,时逢又一大批来自川南富顺、古蔺县的几百筑路工人在此被阻。我亲眼看到了新来的工人们翻越石门坎赴向大峡谷百里筑路工地……十年前,曾在这里参加过筑路的一个青年工人,如今已是成都某公司老总的人来这里怀旧思情,为当年工棚居住地的大盖乡藏族小学损赠了十万元人民币助学,至今成为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217线(即甘新至理塘)公路正投入扩宽改建的新一轮攻坚会战,制约雅砻江大峡谷沿岸藏乡经济发展的瓶颈正加大力度打破中。
站在石门坎盘旋险要的临江公路边,一任山风的吹拂,手抚着那些残留在峭岩上密密麻麻的凿痕镐迹,犹如触摸着大峡谷公路建设历史的痕迹,让人感怀不已!
卡瓦洛日神山下
我在少年时钓过鱼的仁达小河边停了步。小河里的水那么清澈,甚至能看到水底游动的七星土鱼,我觉得大自然的一切都没变,。过了仁达沟就是此行我最想去的大盖乡,是新龙县域内农耕土地最平坦的山腰大坝,几年前仅青稞良种试验地就达七百多亩,堪称大峡谷的一大粮仓。五年前我去过一次,见了大盖村支部老书记,一个与我同岁的老转业军人,我们谈到当年的涵洞(江边一平坝的地名),老书记点头笑道,那会儿涵洞可真的热闹,筑路工程处指挥部所在地呀,商店、银行都有,还放坝坝电影!我曾经在散文《鹰殒、家猪私奔及其它》里所写的“雅砻江鱼会”就是记写的当年修这条公路时一个名叫大冲水的江流处因崩岩断流,曾有一个月时间,江里的鱼汇集一起,远在一公里外也能闻到峡谷中散发出的浓烈鱼腥味,鱼多得让人没法相信。此行我没能找到那个“大冲水”地方,原来那名儿也是当年筑路工人取的,当地人至今也不知道那名儿。但我记得就在阿色桥附近。而另一则记写“家猪私奔”的故事,实际上就发生在当年的筑路工程指挥部驻地。我在涵洞找到了当年毙了那只“叛逃”的家猪(变了野猪)后,在雅砻江边刮毛开膛的巨大青石台。
去大盖乡最主要的目的也是瞻望卡瓦洛日神山。在大峡谷左边,高峻壮阔的雪山卡洼洛日在蓝天下显得圣洁而威严。也是观光、探险游的好去处。卡瓦洛日海拔5992米,山顶终年积雪,冰川晶莹,银峰逶迤起伏,气势磅礴,是藏区著名的神山,深受苯波教和藏传佛教信徒崇拜。相传,卡瓦洛日山神是苯教十三大神中的财神雍宗道杰,为福佑新龙地方,特来此坐镇。故卡瓦洛日山口,被称为“孜雍琼戈”,意味“财富之门”。此雪山与佛经中记载的卡瓦罗守护神同名。在这个地区,如果谁家有灾难,或为避免灾难,祈求福祉,都会到此山上来转山,据说转一圈就相当于念一年的平安经或消灾经。此山山顶是现代冰川发育而成,就像给神山戴了一顶圣冠,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在转山路山坳上有一大坝子,坝上有一白色的红木楼房是日巴活佛所住的房子,房子的左边半山被经幡所覆盖。由各种颜色的经幡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嗡”字,是六字真言的第一个字母,是康区最大的“嗡”字,为新龙第一景。是日巴活佛为祈祷圣山不怒和众生的安宁,而带领僧众四处化缘,投资80多万元,历经1个多月精心挂在这半片山上的。面积约有100多平方米,它可与拉萨的那幅大唐卡相媲美。位于县城东南甲拉西乡呷乌村益西寺,距县城5公里,是康区著名的苯教寺庙。益西寺也是一座爱国爱教爱民的寺庙,1936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瞻化,红军的一个师部驻扎在益西寺,上千名红军不进经堂大殿,露宿在寺庙坝子,庙内财物秋毫未动,令僧侣们十分感动,纷纷帮助红军筹集粮食,救治伤病员,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红军在这里驻扎了近30天后,北上到甘孜会师,离别的时候赠给寺庙一幅钢钹和一面绣有“益西寺是我们红军的寺庙,我们一定保护它”的锦旗。
从大盖乡下山,我们又驱车去了颇有名望的宁玛派寺院—阿色土木寺。在该寺院内的草坪上横放着一根长约7尺,直径为1.56尺,酷似男性生殖器的天然圆锥形青石,也称为“龙根石”。
相传,此石是红教祖师莲花生大师派白若杂纳俟寺庙建成后作为“镇寺之宝”供放在大殿后面的。也传说此石是土木寺其多活佛在当地河滩上发现的,在这男根石近旁,尚有一酷似女阴的石头与之相配。男根石是由四、五十个喇嘛抬到寺内来的;女阴因长在一巨石上,无法搬运,只得舍弃于原地。
宗教界人士讲,发现这类象形物,系修习大自在天(天神名)获得证果的迹象(修学佛道成正果者的外表行迹)。此种物品具有克地煞(星象学家所说某地一特殊地形地物,如岩石、树木等对当地运气有不利作用者。)之功能。故有的藏民自家楼顶的外墙上用石头嵌成男根形状,以克地煞。亦有民间传说称,这类男根象形物刚劲有力,雄勃坚挺,是拴力大无穷的大象的橛子。大象拉扯橛子,一旦男根石倒向自己,大象便会害羞,这样它就再不拉扯了,所以认为只有这种“橛子”方能拴住大象。另据说一些身患不孕症者到该寺拜佛祈祷,并在夜里抚摸、跨骑该石,便会喜得贵子。种种说法也显示了地域文化特有的观念表达:部族的强大必需男人阳具伟岸有力,才能生殖繁茂。
同行的217公路建设协调办主任扎西泽仁告诉我,曾有一个来自日本的游客想用三百万人民币购买“龙根石”,并运回日本,被寺院僧人断然拒绝。
再次回到大盖乡台地已是临近黄昏时分。北望卡瓦洛日神山,晚霞的抵达深藏着天意,天宇下的群峰更加神秘。腾漫于半山的云岚,犹如飘飞起舞的哈达,一片片阳光都让人肃然起敬。神山脚下的大峡谷中白浪奔腾,振聋发聩,雅砻江真的如神山庇护的一条鲜活巨龙。
波日桥遐想
摄友戏称,涉足雅砻江大峡谷的摄影爱好者至今数不胜数,在数码机没面世前,可能用在波日桥的胶卷要以吨位来计算。言下之意,到此地的中外摄影爱好者无一没拍摄过此桥。
波日桥位于乐安乡境内,距离县城36公里,省道217线从旁经过。它横跨雅砻江,是康巴地区年代久远、跨度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伸臂木质结构桥,素有“康巴第一桥”美誉,也属四川四大名桥之一。建于元末明初,由藏区著名建筑师汤东杰布负责设计建筑。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经过此桥,当地群众又称它为“红军桥”。 波日桥长120米,宽3米,孔径跨度60米,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桥墩远看形如两个坚固的碉堡,全部用圆杉木、卵石、片石相间叠砌而成,表面呈流线型,显得整齐、凝重。两个桥墩中部,用4至6根圆木渐次撑成拱形,圆木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两个悬挑臂,然后在悬臂上架横梁、铺上桥板,再装上栏杆,即为桥身。桥墩上用石片叠砌的“伞”形结构,便是桥亭。最为称奇的是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一块铁,每一结合部,全部用木楔连接,展现了藏区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据新龙地方史料记载,雅砻江上有9座藏式木质伸臂桥。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现仅存乐安乡境内的波日桥,是康巴地区现存最完整、跨度最长的全木质伸臂结构桥,波日桥也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波日桥东岸沿,西斜的阳光正好把它气势如虹的身影映在雅砻江碧波上。江水变得舒缓了,犹如含情脉脉的少女吟着无字的歌谣轻轻地从粗犷而壮观的桥身下经过。波日桥现在已是全封闭的受到保护。在它的上游不远处,有近年新修的一座水泥大桥供行人过江。但在我的幻觉里,波日桥上仍行走着藏民同胞,也有骑着骏马的汉子潇洒地冲过桥亭门洞……
十九世纪中叶,四川西部的康巴地区曾经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波日.工布朗结在战争中左眼受伤失明,藏语称一只眼为“布鲁曼”,人们又称这次起义为“布鲁曼起义”。 起义历时17载,先后占领并控制了昌都、玉树、果洛、理塘等25部族横亘千里的大片地区,威震康藏。清廷5次出兵,动用川、青、藏及大小金川兵力合围。波日•工布朗吉兵败后,与部属一道点燃波日寨自焚于烈火中。在上外世纪六十年代修筑的阿色大桥畔,河边有一块圆形的奇石,石头上有被人缠绕过哈达的痕迹,这石头与民族英雄波日.工布郎吉有关。说是当年布鲁曼拒绝清廷安抚,抛顶戴官服于雅砻江所化成的。新龙男人头上的红发辫,传说是他们的祖先用殷红的血染成的!
有关波日桥以及"布鲁曼起义"的传闻,在康巴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为雅砻江大峡谷的传奇注入了浓重的笔墨。在这里,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以及“梁茹”人(新龙藏语为“梁茹”,也就是森林间峡谷的意思)刚毅豪迈的精神耳闻目睹,随处可见。
仙境拉日玛
从大地理范围讲,拉日玛仍属于雅砻江大峡谷范畴,在宗教传闻中,其意旨竟然有不可分割之处。
这是我第二次到拉日玛牧村。数年前,拉日玛作为典范就在此召开过全省牧民新村现埸会。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到了新龙不去拉日玛就如同到了康定不上跑马山,到了北京不去长城一样会有失落感。
传说中的香巴拉人具有最高智慧,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为“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外界进行沟通。长期以来,这条“地之肚脐”一直是藏经中的一个谜,这个谜一直让藏史学家费尽了毕生精力。许多人都执著地坚信,在中国西部的雪山和森林深处掩隐着这方天堂净土。从18世纪开始,人们为了揭开这个谜,就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印度的克什米尔高原开始了寻找。几乎所有雪山的地方,都留下了寻古者艰难的足迹。终于,一个名叫尼美银批的活佛走进了雅砻江大峡谷,找到了“地之肚脐”的入口……而这一切,就在今天的拉日玛!
我们是在日暮时分进入拉日玛草原的。因天气不太好,缺少拍照的光影,我们只是匆匆拍了几张马群在草地上闲游的照片后,就直接去了牧村左侧的山坡上。草坡上彩幡林立,晚风中发出一片“哔哔啵啵”的声响。坡下的藏房民居大多用石板盖成,错落有致、布局紧凑的石板房,高到二至三层不等,一宅一院,木栅栏、青石路、石板屋顶,古朴而实用。更有700余年历史的扎宗寺,由经堂、铜色吉祥山、佛学院和佛塔群四部分构成突出了佛教寺院特有的金碧辉煌与超凡之美,汇集和展示了新龙寺院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用数十万块刻有稀世孤本《甘珠尔》全套经文的石片垒砌而成的甘珠尔石刻佛塔,塔顶正中及五层台阶四周均安放有铜质镀金法幢、彩色石刻佛像和小彩塔。113座瑰丽而神圣的白塔组成的佛塔群,称为“尊胜吉祥如意塔”,有“世界中心”的喻意。整个石板藏寨地势平坦,三面环山,水草丰茂,神山耸立。如今藏寨已有几百户牧民在此居住,达4000人左右。可以想象,若干年前,面对高原恶劣的气候,厌倦了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牧民们渴望找一个安宁的港湾,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定居点,他们就地取材,开掘石板盖房,天长日久成就了今天自己独有的风格。
我曾经去过贵州省镇山村石板寨。 石头盖房子,石板当瓦片,石门,石墙,石板路,石板瓦,甚至连水缸,马厩,果皮垃圾箱都是用石板制成,活脱脱一个石板的世界。但青藏高原上的拉日玛石板藏寨与其相比,独具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块块青石在阳光下散出古朴、原始的气息,一点也不逊色。
是夜,在拉日玛一家简朴的小店住宿。月影临窗,万簌俱静。睡梦中仿佛真的紧贴在大地母亲的肚脐上,聆听到她温柔而平静的呼吸,尘世的喧嚣都抛之脑后,睡得从未有过的舒适安然。
拉日玛是“地之肚脐”,而雅砻江大峡谷则是连接“肚脐”的“隐秘通道”,宗教传承与天意的默契暗合,更印证了雅砻江大峡谷所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对民族风俗、地域文化的影响及特殊的包容性。反映的是康巴文化中古老、纯朴、豪放的一面,有着原生态的特殊魅力。
月华宝石,蓝色妖姬,拉日玛从来不缺仙气。独自璀璨,不仅是阳光和风景,石板寨子的粗砺朴质也充实了这方天地。于有形的原野和无形的风中飘来牧人豪放粗犷的歌声,金子般回旋在雅砻江大峡谷的山岭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