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1-15

底部突围创辉煌

——德格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夜色中的德格县城。

牧民脸上笑容绽放。

“和谐乡村行”宣讲深受群众喜欢。

感言

中共德格县委书记:何晓春

德格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杰

回顾“十二五”,德格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紧抓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加强干部作风、基层组织,创新执政理念,励精图治,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德格县突出抓好扶贫工作,坚持以基础建设为突破,产业培植为重点,不断深化扶贫攻坚措施,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开展,立足德格悠久的文化历史、浓郁的民俗风情、雄厚的人文资源,以全域旅游为引导,加力“善地德格”“文化德格”等品牌宣传,积极拓展产业空间,引导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三化联动”产业链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德格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回首“十二五”,成就辉煌;放眼“十三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德格县将围绕州委、州政府实施的“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科学谋划,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生态、畅通、产业、和谐、幸福“五个德格”。

目标催人奋进,机遇时不我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德格将开好“十三五”局,抓住新机遇,迈上新征程。

数说“十二五”

2015年,德格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500万元,较上年增长8%,比2011年同期增长58.3%,年均增长12.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3391万元,较上年增长28%,比2011年同期增长98%,年均增长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354万元,较上年增长4.3%,比2011年同期增长27%,年均增长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5万元,较上年增长13%,比2011年同期增长67%,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654万元,较上年增长10%,比2011年同期增长58%,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549万元,较上年增长16%,比2011年同期增长5.4%,年均增长20%。累计接待游客72.76万人次,年均增长32.95%,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年均增长56.25%。

在“十二五”收官之际,格萨尔机场建设获准实施、国省干道升级改造基本完成、雀儿山隧道完成Q2标掘进任务、康巴文化“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正式启动……捷报频传,人心振奋。

“十二五”期间,德格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8万干部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抢抓发展机遇,成绩令人瞩目: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业持续升温,现代高原农牧业升级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现,民生、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安康。

底部突围成效显

这五年,德格迈入了来之不易的发展黄金机遇期,是德格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德格紧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扶贫攻坚为统揽,面对产业结构矛盾、经济财源单一,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发育滞后等制约瓶颈,把稳增长、保民生作为工作重心,全面落实经济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突出投资拉动,确保经济运行畅通,实现了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德格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合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4元,较2011年增7714元,年均增1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49元,较2011年增3360元,年均增19.7%。

这五年,凝聚了德格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曾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受制约,把德格人民磨砺得更加坚强;市场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要素储备不充分,把德格人民锻造得更加睿智。

“充分利用县域自然文化资源是唯一发展之路。借助自然文化资源优势,与内地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充分整合,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德格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杰感触尤深。德格结合县情实际,确立了“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全力打造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和南派藏医之源三大文化品牌,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大力推进‘五个德格’建设”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困难面前,德格抓住项目投资促发展这个关键点,累计投资35.09亿元,实施中央预算类和行业类项目863个,推动经济发展提值增效升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攀升。

“十二五”期间,德格高度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据统计,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46.2 : 14.5 :39.3调整为43.3:15.4:41.3。转方式调结构取得实质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稳步推进。

夯实基础促发展

德格县错阿乡党委副书记苏忠良告诉笔者,改建后的俄岗路,是一条真正的民心路、致富路、幸福路、旅游路,沿途百姓欢欣鼓舞,盛赞党委、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好事。“我们乡离甘孜县城不到50公里,乡上的农牧民都喜欢去甘孜县购物,但原来的路不好走,到甘孜县城至少要走三个多小时,道路改建后,到甘孜县城只需一个小时。现在路好了,我们乡上的部分农牧民还购买了长安微型车,专门跑客运挣钱。同时,来的游客也多了,农牧民们还有了依靠旅游来脱贫致富的打算。”

德格举全县之力,狠抓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四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助推区域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依托国道317线、省道217线的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断头路有效连接,通行能力明显提升;围绕机场建设因势利导,区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显现,26个乡镇基础设施整体面貌大幅改观。

交通建设大突破。实施两轮“三年攻坚”,累计完成投资106981.01万元,较2011年增长477%。实施通乡公路建设51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1245公里,总里程达2134.18公里,公路延伸总里程1755公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构建,广大农牧民群众出行难状况明显改善。雀儿山、岗拖等四个隧道建设进展顺利,格萨尔机场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电力网络大构建。加力农村电网和“电力天路”建设,投资83960.1万元,建成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7座、10kv变台551台、总容量91.95MVA;完成0.4KV及以上线路3294.75KM、户表17734只,惠及全县26个乡(镇)、171个村、17734户、79803人,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网覆盖率达96.5%以上,基本实现乡村与国家电网互通互联。

水利设施大发展。投资12079.22万元,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和县城、阿须等一大批防洪堤建设;累计投资9934万元,170处饮水设施落户26个乡镇及村寨,8.2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切实保障。

市政面貌大改观。投资31957.89万元,实施县城和马尼基础设施项目9个。撤乡建镇4个,马尼干戈镇已纳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今年,县城和马尼干戈镇市政建设基本完成。

通讯网络大覆盖。通讯基础不断壮大,实现移动基站建设130个,区域宽带覆盖率达到95%,通讯条件明显改善。

培育产业立支柱

五年间,德格立足县情,以高起点《生态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为统揽,着力产业转型升级大方向,坚持“全域旅游”产业思路和山地旅游发展路径,强化以文化旅游、藏医药和现代农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培育,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突出文化引领的核心优势,代表康巴文化的《大藏经》雕版复刻、格萨尔展览馆、雕版印刷博物馆、数字印经院“四大文化工程”全面推进。

注重构筑文化旅游产业框架,以更庆镇为中心的“康巴文化园区”、以阿须为核心的“格萨尔文化园区”、以麦宿为集散地的“民族手工艺园区”,以及沿国道317线的“生态文化走廊”等产业架构逐步形成;着力产业的市场要素培育,积极引导旅游产业链发展,通过培植旅行社团,扶持民居接待点、发展特色服务业、致力自驾游营地建设等形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吸引外界眼球,累计接待游客72.76万人次,年均增长32.95%,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年均增长56.25%。

积极引导国有、民营藏医药企业同步发展,积极融入产业培育,以县藏医院和宗萨藏医院为龙头,集“研发、生产、学术”为一体的藏医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完成县藏医院、麦宿藏药园区建设。传统中藏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藏药研发实现突破,县藏医院研制配置135种药品,生产制剂50吨,完成药品再注册135种,诊治病员15万人次,实现藏医药销售2500万元,宗萨藏医业生产制剂320吨,实现藏药销售5500万元。

完成八里达电站一二期、若达电站和多瀑沟电站技改;发放2859套太阳能设备,解决11950人的用电问题;启动岗托电站前期工作;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导,以农畜良种改进、畜产品加工和种养殖为主的高原特色农牧业助推农旅互动,“三化联动”步伐更加扎实。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机场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将落户错阿乡绒岔村,玉隆拉措景区开发招商进展顺利。

致富思源感党恩

马尼干戈镇错巴村牧民定居点索郎泽仁激动地对笔者说:“过去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说别的,就是一年那几次搬迁牧场,就让一家人累得够呛了,更何况一年四季住帐篷,又冷又潮湿,上学就医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除了放牧、种地,儿子还开车跑运输,一年收入少说也有五六万。如今,村民们都在盘算自己的小康梦,有的人家已经开起了‘牧家乐’,生意非常红火。我准备同儿子商量一下,打算到镇上开个小卖部,大家都在发奋挣钱,我也不能闲着。”

德格县抓实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计民生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累计投资3.064亿元,完成规模化、精品化学校设施建设37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15所,新建和维修校舍88985.5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深化“9+3”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5%、82%和18%,同时推进教育卫生信息化发展,特色网络办学和远程医疗成为现实,农牧区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扶贫”“扶智”并举,借助对口帮扶和社会援助力量,强化扶贫攻坚行动,累计投资1345万元,积极推进“五大扶贫”建设,落实整村推进项目19个,改扩建乡村道路955公里,桥梁17座,实施教育卫生扶贫项目114个,落实住房解困1200户;投资838万元,完成马尼干戈镇马尼村、更庆镇五一桥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力精准扶贫落地和“五个一批”联动实施进展顺利。

德格县坚持以惠民行动为载体,以扶贫“五结合”为抓手,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减贫成效显著,绝对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9363人下降到16761人。五年间,共投入11041.91万元,建成一批示范扶贫新村,打造4个亮点村,覆盖26个乡镇、7.8万人;实施藏区连片开发项目3个、移民扶贫工程105户3500人。

强化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医保参合率达99%,投入资金410万元推进计生“三项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9.1%和84.5%,实现大病社会统筹全覆盖,实现城市低保月增至110元、农村低保年增至967元、五保供养月增至150元的救助标准;新建或改扩建3所敬老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投入1220万元完成36座寺庙的“五通”和危房改造工程,资助5628名困难僧尼参加城镇医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5703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303名寺管会成员享受工作补贴。投入资金1567万元,新建和改扩建5家县乡医疗卫生机构。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落实政府补贴,鼓励企业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累计开辟公益性岗位588人,新增就业1378人。

文化阵地建设整体推进,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1个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和6乡22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乡乡建设综合文化站,发放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设备5700套。

切实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累计投资6350万元,完成廉租房284套,棚户区改造903户,农村D级危房改造1236户;投资4.17亿元,完成涉及16个乡镇、54个定居点、6413户、30276人的牧民定居建设任务。

马龙村民喝上幸福水

冬日的德格,天寒地冻,俄南乡马龙村民的心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说起村里刚通的自来水,村民们七嘴八舌,滔滔不绝。

马龙村是该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的最后一批村,正因为如此,村民们特别高兴。采访中,60多岁的仁青老人生动地向笔者再现了通水当天的情景:去年夏天,当得知自来水就要通到各家各户的消息时,全村群众身着盛装,捧着洁白的哈达赶到施工现场,向施工人员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格嘿嘿”,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只见一股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出了水管,激动的村民欢呼雀跃,载歌载舞,互敬哈达,现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了这一天,村民们期盼了很久。

“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用水很困难,全村人都在村子前面的小河里挑水,经常是牛羊在上游喝水,人在下游打水喝,水又浑又脏。现在托共产党的福,我们也用上了既清凉又安全的自来水,共产党呀姆热!”住在村口的老阿妈仁青说起现今和以前的生活感慨万分。

仁青的感慨道出了全县众多农牧民群众的心声。“十二五”期间,德格县在2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70处,总投资达9894万元,有效解决了全县8.3万人农牧民群众的饮水难题。

“喝水不忘掘井人。”如今,在德格县,像马龙村一样因用上安全水、放心水而激动、幸福、感恩的农牧民群众比比皆是。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