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闻>>头条推荐

发布时间:04-25

三年后再到芦山,李克强总理盛赞——四川人有震不垮的精神 遇到任何困难都坚韧不屈

4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芦山县第二初级中学考察学校重建情况,在学校“创客空间”兴致勃勃参观孩子们的创意作品。

4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芦山县龙门乡康源生态农业园,考察土地流转和园区生产收入等情况,与正在地里劳作的群众亲切交流。

□本报记者 张宏平 张守帅/文 毛漫丁/图

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芦山地震灾区考察。

三年前,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当天,受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飞赴震中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在清风雅雨的最好时节,灾区群众与总理再度相逢。所不同的是,这是一场战胜灾难后的重逢,探索重建新路上的重逢,决胜全面小康途中的重逢。

天堑变通途 废墟变画图总理连赞“真漂亮”

天全县多功乡多功村,处在国道318线、国道351线交汇处。在该村靠近351线的一处平台,李克强总理走下汽车,考察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情况。

站在平台上向对面眺望,成片的猕猴桃种植园、崭新的南天新镇、别具风情的飞仙关古镇,渐次进入眼底。对这片废墟上重现的如画美景,总理连赞:“真漂亮!”

国道351线,是连接芦山、宝兴的新建“生命通道”。之前,从芦山县思延乡到县城,翻越佛图山要1个多小时,现在穿过佛图山隧道,进城只要10分钟。

对遇难者最好的纪念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抵达芦山县城,李克强总理首先前往“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广场,祭奠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总理在纪念台前深深鞠躬,默哀一分钟。现场肃穆,哀思凝重。

他缓步走上台阶,俯身轻轻把一枝鲜花放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前的纪念台上。台面镌刻着196名遇难同胞的姓名。

震区孩子的成长,令他挂念在心。离开地震纪念馆,李克强总理赶往芦山县第二初级中学,考察学校重建情况。

适逢周日下午,不少住校学生已经返回学校。李克强总理与教学楼走廊上的教师、学生握手,场面温馨感人。

总理强调,一定要建最坚固的校舍,要经得起任何考验。只有学校、医院的建筑最坚固,全社会才感到最安稳。

他对师生们说,我们对遇难者最好的纪念,就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这也是芦山未来的希望所在。他勉励同学们珍惜时光,刻苦读书,挺起四川人不屈的脊梁。

四川人有震不垮的精神把龙门古镇建成重建标杆

震中龙门乡重建怎么样了?

古城村是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三年前,李克强总理在废墟上握着村民高攀材老人的手说,我保证让你们住上新房。

如今的古城村高家边组,房屋坚固且美丽,每家房前屋后还规划了“微菜园”,种植的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了日常所需。

高攀材家也通过政府补助和亲戚资助,以统规自建的方式盖起琉璃屋顶的小洋楼。尽管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宽裕,装修比较简单,但他重新添置了电器和家具,房间打扫得非常整洁。

李克强总理走进高家新建起的三层小楼,倾听主人细说地震前后生活对比。总理感叹道,四川人乐观向上,有震不垮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都坚韧不屈。

古城村距离龙门古镇不远。它是以震中青龙场村为核心,以汉风街、古镇老街、古镇新街为主要构架而建设的精品乡村旅游小镇。

总理说,“摆龙门阵”是四川传统,希望你们摆好“新龙门阵”,用优质服务吸引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把龙门古镇建成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杆。

他随机走进一家以“钱记”为名的食品店铺。店主告诉总理,地震后全国纷纷伸出援手,所以我立志做良心食品回报社会。总理说,你店铺名字虽叫“钱记”,但要让大家知道你不是“钱”字打头,而是良心打头。做食品就是要良心打头。

编织家乡新面貌和新生活用发展“新经济”的思路建设“新芦山”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来到四川代表团听取审议,他看到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带来的白伙新村照片时,不禁“点赞”,“这是现实照片?我以为是规划图呢,很美!”

这一次,李克强总理亲眼见到了村子。他赶到康源生态农业园,考察现代农业产业重建,而白伙新村与农业园只有一路之隔,产村互为支撑的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李克强总理了解到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既让农民增收致富,又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材,而企业名“康源”寓意“大众健康源泉”。总理说,这个“康”是健康,也是小康:让吃的人健康,种的人小康。

震区发展振兴离不开产业,李克强总理专程考察产业集中区建设和企业经济发展情况。湘邻纺织公司原厂房在地震中严重损毁,负责人一度萌生退意,但当地大力支持其重建,如今越办越红火。

总理说,你留下来继续干、助力震区发展是选对了!表面看你们是在纺织棉布,实际是在纺织家乡的新面貌和未来的新生活。

芦山重建的学校、民居、厂房展现出新面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涌现的生态农业、旅游等正在催生“新经济”。李克强总理叮嘱说,“新经济”涵盖一二三产业,你们要用发展“新经济”的思路建设“新芦山”。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