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作品

发布时间:06-30

《金马随笔》之部落文化

 

        有这样一个悠远混厚的部落,在天地之间,在金色的光芒中熠熠生辉。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还有简单质朴的牧人。
        这——就是瓦须色达,美丽祥瑞的金马草原。
瓦须色达是一隅神奇的桃源 。走进色达,就如同走进了一座五彩斑斓的文化殿堂。
瓦须部落文化,是色达人在部落时代所获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格萨尔学研究、格萨尔说唱、藏戏、彩绘石刻和神山、宗教寺庙、经幡、信仰、原生态生活等无一不影射着色达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色达之所以得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应该和其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色达地处青海果洛州、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大牧场的中心地带,也处于民族大融合、大迁徙的中心地带,这样特有的地理位置,构筑了色达地区特有的文化”(周渝霞著《神奇的色达部落文化》)。
色达瓦须部落世袭12代,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托着骨系传承历史,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原始典雅的骨系部落。
瓦须部落,是中国最后的部落,直至1955年才直接从奴隶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瓦须部落文化是一种充满仁义情怀的文化。英雄崇拜的生活方式一直推动着瓦须部落文化这座活化石的灵光和血脉。
瓦须色达——部落文化与党项文化同宗共祖
在格萨尔文化的原始舞台上,巍巍的珠日神山静静回眸,安静而恬淡;一代又一代的瓦须子民不断解读着猴菩萨与岩妖人在牦牛背上自强抗争的悲壮故事,自然而随性。张开双手敞开手臂,摸摸近在咫尺的天堂的胡须,一抹灵光穿过深邃的眼眸,我们将灵魂的触角,深深的伸进瓦须部落灵魂的深处,像依偎在母亲怀中的孩子般,感受着爱与自然无比和谐的终极人文关怀。
文化,是一把触及灵魂的标尺。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仿佛在不经意之中,看到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博大精深的瓦须部落文化,就这样,用一种静态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它的厚重与绝妙。
是的,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瓦须子民从哪里来?人性的回归与自然的归宿,是否在这寸寸生息间,给我们更为强大的生命张力?
党项?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呀!翻开历史看看:党项族属西羌族的一支,是西羌族的支系派别,俗称“党项羌”。据载,党项族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赐支”或者“析支”,是今青海省东南部、四川西北部的一支游牧部落。他们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关联,惊人的吻合。按地理位置划分,瓦须色达刚好处于党项族的发源地带。一方面:瓦须色达至今依然延续着的“逐水草而栖”、 不知稼墙的游牧生活形态,以部落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的存在结构又与党项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据藏史记载:党项族属穆波董氏后裔,而瓦须色达正是由穆波董氏骨系传承的结果。
同是一个祖先,同是一支谱系,同是一种生存习惯,在这片共同生存过的金色的草原上,这种原始生存文化状态在自然之间悄悄的传承着,沿袭着。不得不说:瓦须色达正是党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瓦须色达——董氏骨系与格萨尔宗源一脉相承
在岭•格萨尔时代,色达草原是大王的统辖区,上岭色尔坝八部的居住地,格萨尔得力大将色尔瓦•尼崩达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
瓦须•色达子民是格萨尔大王的后裔。这是我们的骄傲,教化传承千古不变的骄傲。
从地理位置看:色达地处川西北青藏高原东南沿,巴颜喀拉山南麓长江上游。据史载:整个藏区分上阿里三部、中卫藏四山、下多康六岗。色达地处六岗之一的“色莫岗”。即:金沙江、雅砻江两岸,纵横数百公里。那么,当时的岭国居于何地?为什么说瓦须色达是格萨尔的后裔?《白莲族谱》中说:“岭国居于六岗之一的色莫岗一带的称之为上、中、下岭赤地区。”“岭赤”乃是岭国每一部落首领辖万户和万兵之意。据此,岭国的形成及以后的长系、中系、幼系三大部落联盟居住于金沙江、雅砻江至黄河一带。
从历史背景看:不少格学专家、学者都认为:格萨尔是公元11世纪左右的人。作为一个神化的具像人物,他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民族纷争、烽烟四起的战乱年代,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他才有机会创造岭国的盛世初元。他在征服霍尔、门、北妖、苏毗等居住在青藏高原和北方的一些民族之后,疆域不断得到扩展,为统治需要,大多数部落居住在黄河上游两岸。《安多政教史》中说:“黄河上游的一切地方,都是岭格萨尔麾下部落”。日本东方学家山口瑞风在《疆域的地理位置》一文中也提到:“青海湟河两岸,四川若尔盖、理县、小金等地,7世纪为吐蕃巴尔人、岭人。”另:《白莲族谱》中提到的达柯在色达境内,玛尔柯也与色达毗邻。伏藏上师仁真尼玛《诞生篇》中也提到:“经王臣商定,把玛、孜、杜、翁、色、泥、扎等宽谷作为岭国大将的居住地。”其中杜、色、泥、翁等均在色达境内。综上所述,纵横于金沙江至黄河上游,从雅砻江到玛尔曲河,从德格到玛沁山,从达日县到理县等地均为岭格萨尔统治地。色达草原位于此范围的中心地带,所以说色达是岭国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有道理的。
从格萨尔氏族起源看:格萨尔大王系藏族远古四大氏族中的穆波董氏。是董拉查干布的后代董僧伦王之子。《格萨尔王传》“董氏”中写道:“董叶门南喀王的第十三代之后。第十四代为董拉查干布,第十七代为董曲潘那布,有三子,繁衍岭国三大部落。其中第三子为董僧伦王,娶葛沙,降生格萨尔”。
藏族四大氏族中的阿波董分白董、黑董、花董、紫董4种和董氏18大骨系(修钦)(即:瓦须、各须、年须、秋须、尧须、马须、旭须、棒须、门须、才须、措须、日须、夏须、盘须、热须、绰须、达须、奇须),瓦须在18大骨系中排行第一位,是董瓦色交的后代,被称为瓦须普巴交的后裔。在历史长河中,18大修钦又衍生出18大支骨系(察钦)(即多察、各察、邓察、草察、刚察、夏察、莫察、德察、姑察、富察、辛察、维察、年察、项察、娘察、玉察、桑察、堆察)。色达的存在由瓦须色达第一代头人瓦须夏加塔宣告。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而若从董•瓦色交开始计算,已经繁衍传承30余代近四千年历史。那么为什么说格萨尔的后人的色达?瓦须氏族与格萨尔大王父系宗族同源于远古藏族四大种姓的穆波董氏;广袤的色达草原,曾经是格萨尔大王麾下的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色达草原上每一处格萨尔遗迹、民间广为传唱的格萨尔传说等,都无一不印证着瓦须色达人就是格萨尔大王的后裔。
“剽悍的董氏地位高,三座高山属董氏”——董氏的后人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中东部一带,且至今大有人在。岭国的后人是以德格岭葱为中心的散居藏区各地的岭葱、岭日、岭果等氏族。穆波董氏的瓦须后人以色达为中心,包括青海、甘肃的部分州、甘孜州、阿坝州等地的格盘、格泽、格加的后代百种骨系。
多少年来,青海、甘孜州、阿坝州瓦须后人都会在特定的佳期回到瓦须色达寻根问祖,拜谒瓦须子民共同的神灵主山珠日神山,在野牦牛山的灵魂深处,在格萨尔三十员大将寄灵处,一起煨桑、祈祷福祉。
现任色达县政协副主席的泽准滚同志,是瓦须第十二代头人,也是瓦须最后一代头人。更是孝誉瓦须的大孝之人。在他的灵魂深处,不断重现着瓦须儿女不变的精神涵养。这是一种董氏精神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内在的升华。
三千多年前,董氏骨系创造了这一方雪域神狐栖息之所,伟大的英雄格萨尔又将瓦须文化不断拓展,促使瓦须部落文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而永葆青春。长期以来,作为格萨尔最后部落的瓦须色达,世袭传唱着精彩纷呈的格萨尔文化内在。
瓦须色达——部落文化与格萨尔文化水乳交融
瓦须色达,传说英雄的格萨尔在这里称王登位,升入天国。他胯下的那匹神奇的枣红马寄灵在瓦须色达这片祥瑞的雪山草原上。庇佑着瓦须儿女千年不变的永恒绝响。
走进色达,解读色达。或轻逸、或随性、或厚重、或典雅的部落文化,以一种无比简约的姿态,曼妙的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一种形神交相辉映的文化,透过明净的天空,在灵翼轻响间,如一涧山泉,缓缓流淌,生生不息。
这是一个质朴的部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部落,是一个健康向上的部落。
几点浅丘,一叶平地,星落棋布的帐篷点缀着最为质朴的饮食起居。帐篷中央一旗五色经幡,将英雄主义人文情节毫不掩饰的展现了出来。
这些随风飘扬嘛呢旗,据说最初并非源于宗教信仰,而是由西羌分支党项族人留下来的军旗文化。在古时青藏高原游牧地区,部落战争频繁,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当兵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事情,只有家里有人当兵,就不会有人前来侵犯,所以那个时候所有当兵的牧人便在红樱枪梢悬挂一种标志自己军队的旗帜,从帐篷天窗支出,向其它牧人申明:这帐篷里住的是军人之家……。是的,保家卫国的责任与道义,崇尚英雄的牧人性格,将平淡的生活不断托向文化厚重的深度。
同样象征英雄崇拜主义的民风民俗还表现在艳丽华贵的瓦须服饰上:因为古时藏族部落频繁的战争;因为天地之间粗犷豪迈的草原汉子;因为藏族人民天生的禀性;因为坚强如石头的草原性格。人人都是英雄的化身。英雄不需要黄袍加身,坐北朝南;英雄不会称霸一方,人人俯首。英雄只在所有人的眼睛里,所以他肩头会有一条斜塔的豹皮,那是人们对他的英雄事迹的简单奖励。这种搭在英雄的肩头的豹皮。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服饰文化。
英雄崇拜主义——不得不提到英雄的雄师大王格萨尔。这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英雄史诗在瓦须部落文化元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瓦须部落文化不断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眼中。
再现格萨尔戎马一生——技艺精湛、巧妙绝伦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作为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瓦须儿女的智慧结晶以无比自豪的灵光集结在一起,在世界石刻艺术舞台上散发着无比辉煌的光芒。
神界精神的最后延续——拟人化建筑、安居适用的色尔坝藏寨,这种原始的中国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将格萨尔麾下大将色尔瓦•尼崩达雅的英雄事迹世袭传唱,在缅怀英雄和继承精神的同时,将刻骨的牧人性格托向更高更深的境界。传说杨各乡甲更达村,是格萨尔王妃礼琼的故乡。王妃礼琼容貌秀丽、嗓音绝美。据传每逢礼琼献歌,鸟不飞、水不流、云不走。每每战将们凯旋归来,礼琼都会献歌祝福。大涨将士们士气。因而深得格萨尔喜爱,并赐予格萨尔白藏房,意为洁白纯洁之地。
散落人间的秘咒——神秘莫测、悠扬婉转的格萨尔说唱艺术,在瓦须上空飘荡着,良久不绝。这声声天籁的回响,昭示着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梦”正一步一步登上现实生活的舞台,睿智的思想在辽阔的草原深处逐渐得以开化拓展。
飞跃灵魂的精灵——欢快自然、内涵深远的格萨尔藏剧,传承在瓦须上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塔洛活佛将它搬上舞台后,从瓦须到全国各地,从国内到国外,从感性彰显到理性思索,从历史从现到人文关怀,将格萨尔文化和瓦须部落文化的精髓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将瓦须儿女的衣食住行浓缩成一种自然的舞蹈,全方位的展现在世人眼前。2004年瓦须色达获得“中国格萨尔藏剧之乡”称号,2007年,获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巧手天成的神姿——规模大气、造型丰富的经幡文化,是瓦须儿女祈求幸福、悼念亡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以古战场布局,以祈福经文、长寿经文、平安经文、聚财经文等进行细致分类,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祝求内容。造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方塔形、圆锥形、三角形等。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瓦须色达还有经幡节。
还有,那简约的宗教信仰、灵异的伏藏艺术、三餐必须的茶文化等等,无一不彰示着格萨尔文化于瓦须部落文化的深远影响。
这些事例,在《格萨尔王传》中多有描写,它从一个文化侧面反映出整个藏族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就是藏族文化本身所蕴涵着的、浓烈的草原游牧文化气息。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磅礴的格萨尔文化,将瓦须部落文化推向一个人文顶峰。这种或静或动的自然文化,融入瓦须儿女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自然态势的灵魂寄托与生活关怀。格萨尔从多个角度不约而同的将强大的生命力注入澎湃的瓦须文化积淀中,人文主义的道德情怀链接着温柔静谧的风尚思想,将多元化的瓦须部落文化推向一个不可触及的高度。如同至今保存完整的瓦须色达图腾印章一般。这是一个自然界与人文精神的圣洁契合和生命的终极关怀。
同时,瓦须部落文化对天道、人道、世道的理性思索和热情研究,将平安与福祉遍洒。将格萨尔文化逐步挖掘出来,将英雄主义牧人情怀深深耕植在世代瓦须儿女心中,永恒传承。
人们在牦牛头骨和石经墙间,解读猴与岩妖的传人自强抗争的悲壮故事,在那条镌刻在神山周围的悠长的朝圣路上,倾听祖先凝重的脚步声,在风卷经幡的震憾中延续执著的追求。(益邛《金马之神》)
金马草原确实是一方空灵的尘宇,也许能让你感觉到天、地、人合一的地方除了色达,并不多见。也正因为如此,传承瓦须部落文化的色达人的文化内在、精神实质和艺术才情才能一次一次的得到蒸馏和升华,才能一步一步的把部落文化推向一层更绝妙的境界。也正因为人与自然的这种亲密与和谐促使着瓦须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仁义的情怀。坚强如石头的草原性格融合质朴如流水的群体思想,即是一个“不进帐篷不低头,不见喇嘛不叩头”的血性团体,又是一个“我瓦须人是源源不断的雪山之水,世袭未断的穆波董氏,是有时来的积雪,并非昨夜降下的小霜”的简约部落。
瓦须色达,因发现一块马头形金块而得名。在色达,马是金马,是代表色达人奉献精神的马;是一匹驰骋欲飞的金马;是一匹蓬勃向上的马。它从某一个侧面悄然印证着部落文化的生命张力,它告诉人们:部落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烙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在我们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从古到今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精彩、悲壮、征服、进步。同时这匹金马也将色达儿女的理想追求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
“一匹金色的骏马凝视苍穹,带着马背民族的希望;一条金色的河流流向远方,诉说着古老部落的梦想,一道金色的山梁巍巍挺立,那是牧人不屈的脊梁”(牛场娃组合歌曲《金色的故乡》)
瓦须的部落文化是一个多元集一体的格局。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和共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有自觉向上的意识形态的色达子民。在今天,瓦须的后人一牢牢把握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用坚韧的精神和坚定的力量继续追求着、构建着美好和谐的色达。
天道酬勤。天造地就、天壑无漠的瓦须色达内蕴丰富而悠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瓦须儿女在自由游牧状态的生活习性中,以坚强如石头的草原性格不断锤炼着传统文化和格萨尔文化精髓,将人情关爱和自然的大爱思想完美契合,在灵魂的高度,支撑起一方圣洁而灵动的文化旗帜,向世人展示着瓦须色达每一寸土地的精彩与厚重。


 

39.7K

上一篇文章
病人
下一篇
失声的眼睛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