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西藏社会科学院了解到,有组织的西藏《格萨尔》抢救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格萨尔》的抢救与保护。“当时国家层面成立了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197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格萨尔》抢救办公室,1984年《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合并到西藏社会科学院,1996年《格萨尔》抢救办公室改名为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研究中心,挂靠在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次仁平措介绍道。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开始在全区寻找《格萨尔》说唱艺人,以及全区流散在民间的《格萨尔》手抄本。先后在西藏发现了57位能说唱20部以上的民间艺人,收集、收购散落在民间旧的《格萨尔》手抄本74部。
为了把《格萨尔》说唱艺人记忆中活的《格萨尔》及时记录下来,西藏社会科学院《格萨尔》研究中心主要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将优秀的说唱艺人请到拉萨,安排《格萨尔》的录音工作;其余说唱艺人则由工作人员走出去,根据“择优择缺”的原则展开录音。
其中,桑珠老人成为迄今为止录音部数最多、录音时间最长的民间艺人。“2000年,研究中心启动了《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项目,这是一套专门针对《格萨尔》个体艺人进行抢救的项目,他填补了国内外迄今尚无个体艺人说唱的比较完整的《格萨尔》故事的空白,同时创造了单个艺人说唱最长史诗的世界纪录。说唱本先后录了2114个小时,经过整理编辑,总共整理出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45部,48册。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核算,该套说唱本总共有525608诗行,几乎是世界五大史诗诗行数总和的两倍,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世界史诗之王’。”次仁平措说。
《格萨尔》史诗在国内外以及各民族之间影响很大,但是如果要真正扩大影响及传播,必须通过翻译。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西藏社会科学院启动了《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藏译汉工程,计划翻译30册。翻译团队由来自青海、北京、甘肃的《格萨尔》专家、诗人和作家等50余人组成。次仁平措介绍,因为《格萨尔》本身是通过说唱艺人传唱演绎,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翻译起来难度特别大。翻译人员根据已出版的藏文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翻译成汉文,然后诗人、作家开始对已翻译的初译稿进行润笔加工,最后由《格萨尔》专家进行审核。截至目前,48册书籍中的《天界篇》《木岭之战》《白热山羊宗》《丹玛青稞宗》和《其日珊瑚宗》5部汉译工作已收官。
次仁平措说:“在抢救整理、编辑出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的同时,也进行了《民间艺人独家说唱本》丛书的整理编辑工作。每一个说唱艺人都会说唱一些其他艺人说唱不了的独家说唱故事,研究中心组织民间艺人和《格萨尔》专家学者整理说唱艺人独家说唱本,目前已出版10部。”
另外,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选择并组织了那曲地区6名优秀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进行音乐唱腔的抢救录制工作。已经录制118种《格萨尔》中具有代表性的唱腔,并由雪域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光碟。“因为《格萨尔》本身是说和唱结合、散韵交替进行的史诗,每个说唱艺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唱腔。这一说唱艺人的唱腔录制出版,也是填补了迄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格萨尔》唱腔音乐的历史空白。”次仁平措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