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派源流>>萨迦派

发布时间:07-28

远离四种执著(01)

        

         萨迦天津法王开示,纽约大悲遍空寺      口译:马君美 居士

        「远离四种执著」这个教法,最早由文殊师利菩萨亲传萨千贡噶宁波。今天您们来此听闻此一殊胜法门,应该留意如下的闻法须知:
        第一要有正确的发心,同样的行为,若发心不同,果报便因之而异;因此,正确发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发心时,要观想空间是无限的广大,面前众生是无限的多,而这些众生都希望能远离痛苦并得到长久的快乐,然而由于众生的无知,他们虽然已体验过无数严重的痛苦,但却仍持续不断的在造痛苦的因。因此我们要发起菩提心,为解救众生的苦与给予真正的快乐,而发愿成佛。今天来此听闻珍贵教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精进修习此法门,而早日成佛,以期解救众生之苦;如此发心便是正确的。
        第二要有正确的态度,闻法时,身体必需保持恭敬的坐姿、禁语、心念专一而充满法喜。如果坐姿不恭敬或平躺著,那便非常不宜。我们应感到法喜是因为这是稀有难得的教法;有佛出世,得到宝贵人身,更难得的是有大福份能听闻此殊胜教法。在闻法时,若以容器为比喻,我们应避免犯下三种过失。第一是覆器过失,若器皿是覆盖著,无论有多好的东西都倒不进去,如果坐在上师面前而不专心听闻教法,便是犯了覆器过。第二破器过失,若器皿有破洞,无论倒进什麽好东西,最后都会一滴不剩的流掉。
        如果在闻法时,没专注记忆上师的教法,便是犯了破器过。第三毒器过失,若器皿沾染有毒物,无论倒进什麽好东西,都会被毒物染污。如果在闻法时,心中有不正确的见解、发心或负面情绪等,便是犯了毒器过。
        此外,闻法时还要避免「六种错误心态」。
        一是「我慢」,例如有人因出身贵族而感到骄傲,在闻法时,心想:「我出身贵族」或「我比上师更博学」等;以此骄傲态度来闻法,就是所谓的「我慢高丘,不出德水」。
        二是对上师与教法不信任或不虔诚,甚至还对上师与教法吹毛求疵。
        三是对教法缺乏热忱和兴緻,例如有人闻法动机是基于好奇而非真正想获得实修利益。
        四是坐著闻法而心念却被内在、外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现象。
        五是一边闻法,一边禅修;当知学习次第是先闻法,次思维,后禅修。若在闻法时作禅修便不这当,应当在听闻佛法时,充满大法喜和热忱,等到学习完全再作思维与禅修。
        六是无耐性,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漫长课程无耐性,二是对无法理解深奥教义无耐性。当第一种无耐性生起时,应想这是一个很珍贵及殊胜的机会,虽课程漫长也要试著有耐性的听闻完整教法。若对无法理解深奥教义无耐性,最好对治方法是增加闻法次数,经由多次闻法便能增进对教法的如实理解。
        最后,闻法需具备「六种正确认识」:将上师视为医生;自己视为病人;教法视为良药;烦恼杂染视为重病;修行视为疗法;信佛陀的教法为无瑕,终必有效。
        当我们闻法时,若心中能免除三种过失及六种错误心态,并具六种正确认识,这本身即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再者,菩萨道最主要的修行法是六度,这六度也包括在正确闻法中:当上师教授佛法时,弟子献曼达或其他供养物,即是布施度。在闻法时,戒除不好的行为,即是持戒度。在受法时,身口意保有耐性是忍辱度。对教法产生极大热忱和兴緻是精进度。一心专注在深奥教义中是禅定度。经由闻思修所得者,即是智慧度。故正确接受教法即是六度修行。
        以下说明此一教法的历史背景:
        萨千贡噶宁波,是萨迦五祖之初祖,他的上师就是巴利译师仁钦卓巴,而仁钦卓巴便是四大译师之一,所以他被认为是伟大四译经师的传承持有者。
        当萨千贡噶宁波十二岁时,他的上师巴利译师对他说,「你是大师的儿子,研读经典对你非常重要;为了研读经典,你必需开发智慧;为了获得智慧,你必需修智慧本尊文殊师利菩萨法。」言毕,巴利译师传授他红黄文殊菩萨灌顶及相关教法。其后在巴利译师指导下,年轻的萨千贡噶宁波进行文殊菩萨的禅修闭关。在闭关初期有些障碍显现,他修忿怒不动明王法除障,经六个月闭关,文殊菩萨显现于萨千贡噶宁波的淨观中,且伴随著二位菩萨及许多供物、彩虹及花雨。就在此时,文殊菩萨说出此四句偈教法:「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人;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则无菩提心;执著心生起,正见已丧失。」
        当他慎思此教法时,萨千贡噶宁波体会到此四句偈,实蕴含所有经论密续的精髓。
        实际上,伟大的萨千贡噶宁波自己即是文殊师利菩萨和观世者菩萨的化身,因此他并不需要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他生为人身,所以需要显现为一般人的学习研读方式,以接受此教法。其后,萨千贡噶宁波将这教法,传给他儿子和弟子,他们又传授给他们的儿子和弟子,如此代代相传至今。我是从我主要上师──哦寺当巴多杰羌仁波切及尊贵的究给企谦仁波切处接受此教法。
        这教法是所有萨迦寺院中的基础教授,因这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亲口所传,是真实殊胜的口诀教授,因此被所有藏系佛教传统公认为殊胜教法,而将之包括在许多修心法门中。佛陀给我们无数形式与层次的教授,这些教授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广博的经论教法,此需经长时间研读后,才能付诸修持;另一是为没时间广读经论的人所传的口诀教授,伟大的祖师们根据他们修行及证悟经验,将之记录下来供弟子们修行之用,便成口诀教授。
        前行教授基础
        这个口诀教授分三部分:前行、正行、和结行。虽然这四句偈教法并未明述前行部分,但是我们修持总是由前行开始。前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邪道改为正道,凡是不作善行,或以错误方式作善行,都是邪道;从邪道转为正道,便进入解脱道。皈依是从邪道转为正道的关键,虽然皈依三宝是所有佛教传统的共法,但大乘传统的皈依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就皈依对象言,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宝;在大乘传统中,佛是具备无量功德、至高无上、完美无瑕的特质,佛并具有法、报、化三身。法身又称实相身,法身具有两种清淨,第一种清淨是所有众生皆具的佛性,佛性即没有被烦恼染污的心之实相。唯众生虽具此清淨性,却没此体认,因佛性已被烦恼完全遮盖住。经由积聚功德智慧资量,淨除一切烦恼杂染,则会见到心的本来实相,此为第二种清淨。佛的法身便是具备此两种清淨的实相身。
        佛三身中的第二身是报身,又称受用身;要证得此身,不但要积聚广大功德智慧资量,清淨一切烦恼,还要证得身、口、意之究竟圆满,由此而显现的庄严身相即是报身。报身具备五种抉定,超脱生死、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永远在最高佛土、只给大乘的教授、弟子皆高地菩萨、永不停息转法轮直至轮迴结束为止。
        佛三身中的第三身是化身,这是出于大悲心的示现,佛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化现为任何形相来救度众生,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即是化身佛,因为即使是一般的众生也都能见到他的身相,与接受他的教法。因此具有法、报、化三身的佛陀,是大乘佛教皈依的对象,此与小乘之说不同。
        第二个大乘皈依的对象是「法」,它是佛陀珍贵的教授,我们所皈衣的法,其意义会因不同背景情况而有差异,按佛法分为二种:一是大乘经典,如《大藏经》,二为佛与菩萨的证悟。
        第三个皈依对象是「僧」,或某一神圣团体,大乘佛教所称的「僧」是已达到不退转地的菩萨,并具有正确见地、修行、和证悟者。
        以上是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一个特点,以佛、法、僧为皈依对象。
        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二个特点是皈依的期限,大乘皈依期限并非达到某一短暂目标或只限定在此生。大乘皈依是从接受皈依那一刻开始,持续到我们达到最终目标──证得圆满佛陀为止。
        大乘佛教皈依的第三个特点是,受皈依者需想像不只自己皈依,而是所有六道众生与我一同接受皈依。接受皈依的三种原因:
        一是对轮迴痛苦的害怕恐惧,二是对三宝功德的信心,三是对众生的悲心。虽然恐惧、信心、慈悲这三种原因都可能在我们心中,但在大乘传统中皈依最主要原因是慈悲,因悲心之故,了解所有众生在前世都曾是我们的亲人,所以不仅要自己接受皈依,同时要观想所有众生一起皈依。
        第四个大乘皈依的特点是,我们皈依的目的不只为解救自己,更为解救无数众生。我们以悲心观察所有轮迴众生,了解所有众生正陷在痛苦当中,并且他们还不断在製造更多苦因,因而为解救众生之苦,我们必需接受皈依。
        我们必需谨记以上大乘皈依的四个持点,然后唸诵以下的皈依文:「今我与虚空如母有情众生,愿皈依佛为我们的上师;愿皈依法为我们的修行道路;愿皈依僧为佛子;直至共成无上菩提。」我们必需专注地多唸诵几遍以上的皈依文,唸完皈依文后再唸诵以下的祈祷文。
        「祈祷三宝,请加持使我心能转向佛法;请加持我,在佛道上精进修持;请加持我,去除修法上的错误;请加持我,能转幻象成俱生智;请加持我,不升起任何杂念;请加持我,速证无上菩提。」
        此祈祷文已大致包含〈远离四种执著〉的教授,如祈祷文第一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心能转向佛法」与〈远离四种执著〉第一句的「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意义是相等的。
        当修持正确佛法时,你必需放弃执著此身;因为此生是短暂、无实体、及脆弱无常的。当念诵「使我心能转向佛法」时,当知此处的佛法是指正确的佛法,任何佛法若混杂且执著世间的法,便不是正确佛法而只是世间法。所以在走向佛法之初,我们必需祈祷三宝加持让我们成功的将心转向正确的佛法。
        第二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在佛道上精进修持」,意谓当进入佛道时,若未能升起「出离心」,便不可称为正确的入佛道。此同〈远离四种执著〉第二句偈「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因此,我们不但要祈祷三宝带领我们进入佛道,且要祈祷使我们生起正确的出离心。
        第三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去除修法上错误」,此同〈远离四种执著〉第三句偈「执著己目的,则无菩提心」。虽然我们进入佛道时可能具足出离心,但我们如果只求自己解脱仍然是错误的。即使达到自我解脱的涅槃,仍不能聚集所有功德,也不能清除所有障碍。
        第四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转幻象成俱生智」,此同〈远离四种执著》第四句偈「执著心生起,则失正见地」。因我们缺乏智慧,故所见到的只是幻象,因此我们要祈祷三宝加持,使我们成功修习止观,使智慧生起,转幻象为俱生智而见实相。
        第五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不升起任何杂念」,此句可说是包含前面所提到的所有修持,因所有非宗教性的杂念与思想,只会让我们陷入轮迴及下三道中,因此我们要祈祷使我们的杂念片刻不起。
        第六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速证无上菩提」,大乘佛法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有佛修行的道路,也是我们应该追随的正确道路,同时是能速证无上菩提的道路,因此祈祷让我们透过大乘教法早日圆证无上菩提。
        以上即是前行第一部份有关如何从邪道转为正道的教法。
        以下是前行第二部份 ── 有关如何从下士道转为上士道。
        佛教徒都相信轮迴转世,关于轮迴转世可用下列逻辑方式来了解。我们都具有身体及心识:关于身体,我们都能见到及触摸到,并可具体形容身高、肤色及体形;而心识与此则有极大差别,看不到也触摸不著,更无法形容心识的形状与颜色。因为心识不能从身体的物质及五大(地、水、火、风、空)来呈现,心必需由心自己的相续而感觉到。我们可以形容现在的身体是从何而来,如何保养及最终会如何被处理;但心就无法用认识身体的方式来处理。
        心是相续的,因此心必需来自同洋的心相续,我们可以証明此生的心是相续于前一生。如果以此方式继续推论下去,我们会发现找不到心的起点;这就是所谓「从无始以来」;我们每人的心都是从无始以来相续至今。既然我们的心是相续于无始以来,那必出生及轮迴过所有地方,所有众生也都会是我们过去的母亲、父亲、或亲人。因时空人物型态的变化,过去的亲眷此生不再彼此认识,我们可能会将之视为敌人、亲人或陌生人。事实上,每位众生都可能一次或无数次,当过我们的亲人;每次他们皆会给予如同现在亲人一洋的关爱、照顾与帮助。如果我们只追求自己解脱,而忽视如同母亲般的众生是不对的,我们必需要帮助如母众生解脱轮迴痛苦,带领众生进入真正快乐之道。
        然而因为我们现在只是平凡人,自己既未解脱,也无能力去解救他们。即使是世间的神祇及证得自我解脱的圣人,也一洋无法解救众生,只有证得圆满佛陀果位的圣者,才能真正撤底解救众生之苦;因此我们必需发心证得圆满佛果。
        这洋的发心便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二种:「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我们发心愿证圆满佛果以利益众生,即为「愿菩提心」;当进入菩萨道修菩萨行,即是「行菩提心」。
        皈依、发菩提心及迴向的祈祷文,是如此唸诵:「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施等善指的是行六度(六波逻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
        另一祈祷文,可如此唸诵:「以我身口意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也就是说一切所有身、口、意的行为及意念,都为证佛果以利益众生。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